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服务二部主任李竞雄介绍,从2004年起,人民银行开始组织商业银行建设全国统一的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其中,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它主要采集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还面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联网查询服务。
据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全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收录5.43亿人信息,其中有信贷记录的7800万人,日均查询26万笔。其中,上海个人查询最为“火爆”,共开设查询终端3979个,平均每天查询6万笔,占全国查询总量的四分之一,居全国首位。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方面,上海平均每天查询7400笔,也占全国查询总量的十分之一。
李竞雄分析,这种“信用查询热”首先和上海的金融地位密切相关。现在不少商业银行都将信用卡中心设在上海,发卡银行需要对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审核后才予以发放,信用查询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其次,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需要审核个人、企业的信用状况,还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要求应聘者出具信用报告等,都大大增加了个人信用的查询量。
此外,上海人信用意识越来越强也是重要原因。现在,个人只要带上身份证、凭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就可以到人民银行指定的窗口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不少人出于对个人信用的关心主动前来查询。
随着个人信用成为“白纸黑字”,不讲信用将举步维艰。据介绍,目前人民银行已与最高法院、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信息产业部、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达成共识,采集法院强制执行信息、企业产品质量信息、企业环保处罚信息、企业和个人电信缴费信息、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等。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的“老赖”、排污超标的企业等,信用报告上都会增加“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