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个人信用报告的编号“200006280200010000000001”,记载了大陆第一份个人信用报告的出炉时间——2000年6月28日,它标志着从这一天开始内地居民由此走向了“诚信人生”。
一年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落户浦东张江地区卡园二路108号上海市金融信息中心服务产业基地内的4号楼。
“信用是有价值的”,但在十多年前人们还不懂得这个道理。那是因为普通市民不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对公”贷款模式也让银行弱化了风险意识。“信用”变得重要,是在各银行信贷业务逐步打破了按行业、地域分工的格局后,尤其是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兴起之后。
我国的征信体系诞生之初,缺乏法律的支撑,遇到过种种困难。但是,正因为有强烈的与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的市场需求的存在,它从最初的贷款证认证起步,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相关的立法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信用建设是社会文明的要求,它正在走出“信贷征信”的时代,而向社会信用的纵深方向发展。
2000年6月28日,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子,然而伴随着当天上午10点零34秒中国大陆第一份个人信用报告的出炉,这一天被永远载入了史册。内地居民由此迈出了走向“诚信人生”的第一步。
这份编号为“200006280200010000000001”的个人信用报告,是由当时试点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出具给中国工商银行(4.07,-0.04,-0.97%)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并在上海市政府支持协调下成立的试点非金融社会中介机构。
首份个人信用报告详细记载着被查询人张先生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银行贷款(发生日、笔数、余额和还款情况)、信用卡(申领日期、额度和还款情况)等信息,还预留了社会信誉、特别记录和查询记录等栏目。
2006年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宣布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从这一天起,全国范围内的居民又多了一张“身份证”——信用身份证;而人们在每一次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积累着一笔“信誉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