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截至1月15日的新增贷款数据,依然让人看不明白。原因在于,一些股份制银行的信贷增量甚至超越了大型银行。有消息称,光大银行新增贷款近1000亿元,中信银行新增800亿元、华夏银行也超过500亿元;而大型银行中的建行仅为600多亿元,交行不足300亿元。
部分股份制银行异于平常的表现,原因何在?投向又是什么?
“因为放贷的过程复杂,必须有尽职调查,而只有标准化产品可以越过这一环节。比如原来存在于表外的,转移到表内,再就是抢规模,主要为票据贴现。”某股份制银行投行业务人士称。这意味着表外资产“进表”和票据融资均有短期内做大信贷规模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信贷猛增的银行名单中,不乏资本充足率逼近“红线”(10%)者。如中信证券此前预测,华夏银行2010年或将有50亿元的资本缺口。为使(2009)年末的资本充足率达标,可以采取先将信贷资产“出表”,年初再予以回购。“不排除有银行提前做了类似的安排。”一位大行人士称,
此前,信贷“出表”的方式有多种,一是银行发售理财产品,购买自身的信贷资产;二是通过即期买断、远期回购的方式,达到压降信贷规模,规避监管的目的。但在去年底,监管部门出台新规,规定银行发售理财产品,不得购买本行的信贷资产;同时禁止非真实的资产转让,违规的“双买断”业务被叫停。
春节前夕本来是理财产品发售的好时机,但监管部门的新规,令原本希望借助理财产品,压降信贷规模的商业银行感到压力。存量贷款不能及时“出表”,加上此前“双买断”的贷款又面临到期回购,由此导致新增贷款规模急剧膨胀。
信贷超速引来监管部门的“板子”,在压缩信贷规模的严令下,市场迅速变脸。
“1月初为买入票据,做大信贷规模;中下旬以来,又以卖出为主,压缩规模。其中,中小银行更为活跃。”1月25日,前述股份制银行资金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中国票据网(www.zgpj.net)报价显示,1月18日,长三角地区六个月期限的票据直贴利率为2.05‰(月息,下同),19日上升为2.15‰,20日再度上升至2.30‰;21日飙升至3.50‰。
近期直贴利率的跳升非常突然。但从时点上看,这与多家银行内部发出限贷令是同步的。据本报记者掌握,四大行中就有两家已发出限贷指令。
与此相伴的是,为压降信贷规模,多家银行加入卖出票据的阵营。自1月11日开始,银行间票据市场的转贴卖出报价,超过买入报价。1月15日至21日,转贴卖出报价金额共计1129亿,占总报价的81%;股份制商业银行转贴报价最活跃,报价金额709亿,占总报价的51%。
不仅如此,“近期四大行基本上也在出票”。1月25日,一家中小银行票据交易人员告诉记者。
中国票据网的统计显示,1月18日,转贴买入报价的加权平均利率为2.3623%,而1月22日竟达到3.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