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生,自年轻时代起即不断批判日本父权结构,是最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现任东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客座研究员、波恩大学客座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和墨西哥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上野千鹤子是日本战后近七十年来,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女性学者,当代著名社会学学者、日本女性学领军人物。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
1948年,上野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医生家庭,1967年进入京都大学哲学科。大学时代,正值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际。上野没有例外,加入了京都大学学生组织“京大全共斗”,上街游行,向警察扔石头,在校园里的“战斗堡垒”中度过了二十岁的成人节。学生运动的体验,决定了此后上野一生的方向——成为一名以女性视角观察思考社会的学者。
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那场学生运动,男性与女性的记忆方式有差异。男性也许多为追怀青春岁月的激情与败北,而上野则常常回想到,“在运动中,男生向警察扔石头,女生体力不够,石头扔不远,只能在后方当搬运,作为‘二等战斗力’的女生,扮演的角色不过是给男生们提供慰藉,包括性服务”。那些男生,那些满怀理想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精英学子,女生们以为自己是他们的“同志”,却只被当作“女人”。日本七十年代的女性运动,就是左翼学潮中的女生们从对“本应是志同道合”的男生们的失望与反叛开始出发的。
从思想史的谱系梳理二十世纪日本的两次女性运动,可以说,1910年代至1930年代的第一波女性运动,是萌发于近代人权意识的觉醒,而脱胎于左翼学潮的第二波女性运动,则起于对近代价值观的怀疑和批判,可归入“后现代”的思潮之中。
上野千鹤子对婚姻的定义是:“所谓婚姻,就是将自己身体的性使用权交给特定且唯一的异性,为其终生专属的契约。”这个定义当然是康德式的。顺带一提,康德很可能一生中都没有性经验,也没有过爱情。上野千鹤子在书中很诚恳地表露了自己的过去,而那些过去很显然是她的观点的心理基础。无论是对婚姻的定义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还是婚姻的康德式定义,在思想史上都是一大败笔。黑格尔说康德的定义“实在是拙劣出丑”。上野千鹤子在这里显然对人进行了性客体化。人的丰富的心理世界,以及人性本身,在这一定义中完全空缺。美国心理学会对婚姻的定义是较为公允的:“两人(或更少见的情况,更多人)承诺建立一种社会认可的关系的社会制度”。婚姻的本质是人的相互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