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例如,电信产业巨头中兴通讯(000063)股份有限公司以1863件的专利申请数量位列全球企业及个人申请量次席,紧随排行榜首位的日本松下公司。我国另一电信业巨头华为位列申请企业第四名。国际专利申请工作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仍然存在隐忧与不足。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仍然相对较少”、“中国国内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高校数量明显不足”两方面。许多企业的盈利模式,依然停留在产品、零部件的加工与制造上;依然单纯地依靠廉价、密集的劳动力。“世界工厂”听起来已经不是一种赞美,而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缺乏的代称。
其实,导致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因素很多。其中一项非常重要,那就是高校的创新成果,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以美国和日本为例,这两个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学都承担着基础研发的角色。而且,它们所进行的基础研发数量,已经分别占到了全国基础研发数量的62%和46.5%。
在我国,虽然近年来高校申请专利的数量有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但这些专利的转化率却普遍低于5%,而且因为我国许多高校往往承担着一些国家科研项目,所以我们也可以估算,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移效率并不高。而高校,作为拥有社会最强研发资源与学术资源的组织,其实是应该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的。
诚然,高校的科研资源无法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很关键的原因:那就是,身为技术资源提供者的高校,并没有和身为技术资源使用者的企业建立一个稳定通畅的沟通渠道。所以这就造成高校的很多研发工作并不是直接针对企业需求的,以至于企业对高校的研发期望一直处于低势。同样,企业越对高校的研发成果没有兴趣,也就越难刺激高校去寻找追寻外部资金以支持自己的研发工作。这样也就逐渐地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如何对高校的科研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化的改造与推动,其实根本上,还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具有公信力的沟通体制,连接高校与企业,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以保证二者可以进行深入、全面的交流与合作。而建立类似的交流平台的最佳第三方人选,莫过于履行相关行政职能的政府部门了。通过建立企业与高校的沟通平台,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对市场的需求与应用有更深的了解,开发出适应市场的技术或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企业对科研工作有更多了解,消除一些惯性的误解,从而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开发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产品研发欲。如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能取得一些成果,那么企业也必然会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有潜力的研发项目提供一些资金,并协助高校将一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从而也会进一步刺激高校的科研热情。
中国专利年会组委会秘书长刘燕新表示,校园专利项目的产业转化仍待促进,校园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以后科研创新事业的后备人才将从这里产生。因此,本届专利年会于11月10日举办了“校园发明与创新”高峰论坛,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信息中心主任宁珑、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教授、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等嘉宾在论坛中各抒己见,就校园知识产权保护、高校人才培育、创新精神培养等话题做深入研讨。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是教育与人才竞争,人才是根本。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与即将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紧密联系、各有侧重,我国教育发展要在这个背景下进行整体设计。
据了解,为鼓励校园创新,培养知识产权意识,组委会将从“校园发明与创新金奖”项目中选拔10个获奖项目,参加201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推荐参加相关国际奖项的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