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要跟大家分享这一两年来跟业界,尤其美国现在还在做财经新闻的老同事、老朋友,还有一些教财经新闻的老师们,谈到我们这次金融危机报道的缺失,我不能说得失,因为还没有什么得,主要还是失。
今天早上我看新闻,美国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当选了《时代》杂志封面人物,这不是很意外的事情,这更证明,大家尽可能把金融风暴当成已经过去的事情,尽可能地忘却金融风暴,伯南克能够使得金融稳定,使整个市场走向复苏之路。换句话说,金融风暴是过去的事情,这事实上很短视,也反映了财经媒体向来是比较短视的行业。
这次伯南克当选了封面人物,跟前一两个月有报道说美国财政部长可能要换人(这个舆论很快被平息下来)行成对比。伯南克要继任第二任美联储主席是囊中之物,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要跟他竞争。我的感想,美国真的是记吃不记打,经过这么严重的危机,所汲取的教训几乎等于零。对于我们做媒体报道的人来说,我们可能比他们好一点,我们至少学到了几个教训,我今天想跟大家谈我们在这里面学到什么教训,我们将来可能改的方向在哪里?
历经两年的金融危机,从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经过2008年,尤其10月间又是雷曼兄弟的垮台,等于到了危机的最高峰。从此之后,各国开始有各式各样的刺激经济计划、救市计划,这时候当然是我们财经媒体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我们财经媒体的确表现不俗,但是也有很多缺失的地方,暴露无遗,后来受到大众的指责。我们到底能够汲取到什么样的教训?
金融危机刚刚发生的时候,美国一些公司做了一些调查,一般人都认为财经媒体做得还不错,有60%的人认为媒体很称职,满意度很高。它把满意度分成两种,2008年10月间做的调查,非常满意占17%,满意占41%,加起来是61%。在度的把握上面,一般的受众、被访者也认为我们这个度把握的很好,虽然有危机发生了,但是我们没有过度地感觉天要塌下来了。所以,他们对我们的评价挺高的。财经报道在主流媒体篇幅那时候大概占到45%,因为金融危机发生了,比美国大选还要高一点点。
在最后一个季度的时候,美国经济急剧下滑,到2009年,一般人对财经媒体不太看好,觉得财经媒体为什么在次贷危机一发不可收拾之后,有几十万人失业、还不起贷款、房屋被查封等等,危机蔓延全球。财经媒体为什么没有能够及时传递这些信息?没有能够及时地警示大众?他们在什么地方有失职守?失报、误报、瞒报的情形有多么的普遍。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时候,大家对财经媒体的批评开始非常大了,短短六个月之间,从六成以上的人很赞赏财经媒体,到一季度财经媒体完全失宠。我没有详细调查数据,从一般的批评看来,财经媒体消息不好的话,先把传令兵杀了再说,这种情绪就变得相当普遍。
财经媒体人又出来讲话,等于替自己辩论,我们为什么没有能够预警呢?因为这个根本不是我们的功能,我们不是做预测性的,你们经济学家、你们的监管机构、你们的评级机构都没讲发生(危机),我们讲有什么用呢。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做了非常细致的调查,他说我们过去几年中报道了若干次,连有些很有名的记者,像纽约时报的记者就报导过,我们这种潜在的危机是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你说天要塌下来,要是两个礼拜天还没有塌下来,人家说你这个报道是危言耸听,记者不是没报,是报了以后不成气候。
当然,媒体为什么表现的让大家不满意?这个不能说服一般的批评者。美国普利策奖是每年春天的时候评,2009年财经媒体没有上榜。通常有一件大事的时候,普利策奖一定会给一家危机报道很杰出的财经媒体,可是这次财经媒体榜上无名,这些表现出大家不满的情绪,认为财经媒体没有尽到该尽的责任。
这次辩论的时候,除了财经媒体哪些东西报了,哪些东西没有报,这个东西大家可以辩论不休。这轮经济危机,让大家更思考比较深层次的财经媒体的功能,尤其是涉及到经济的理论。因为财经媒体,新闻的基础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系,这个市场经济体系有很多所谓的定律,这个市场最大的功能是分配资源,适当定价,而且市场是理性的,是可以自我修正的。这个看不见的手,政府最好不要管,假如它走偏了以后,它自然会往中间靠,它有一个自我修正的功能。但是2008年危机的时候,可以显示出来市场并没有这么大的功能,的确需要政府出来救市。监管方面,不是监管太多,而是监管太少。当初财经媒体基本的观点是比较引人思考的。还有对财经记者的一种批评,过分认同金融市场,因此而失掉他的判断能力。
所有的财经记者中,不是说大家都不思考,有一些思考是看出一些问题,可是我们很讲究平衡,不愿意讲得太过分,总是要给自己留一点后路,A讲什么,B讲什么,两边一平衡的时候,有很多问题就变得很模糊。比如像过去若干年来,很多收购基金,把一家原来财务相当健全的一家公司,经过几次收购以后,就变成一个高杠杆,弄得负债累累,到最后有的时候要破产、要关闭。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席梦思的公司,是个很好的公司,以前根本没有负债,但是经过几年买来买去,到最后就破产了。像报道这些事情的时候,有些人批评财经媒体是不能够创造价值而是毁灭价值的方式,为什么财经媒体不能够直接讲出来,一定要做一篇不偏不倚的报道,实际上会造成一种模糊,这也是这轮金融危机中比较严厉的批评。财经媒体太认同于被采访的对象,在泡沫中看不出是泡沫。这次假如监管机构看不出来,经济学家也看不出来,财经媒体跟他们沆瀣一气,跟他们在一起看不出来,大众的批评比较严厉的是在这一方面。
在节目里面,主持人就狠狠地把金·克曼(音)训了一顿,他说你们的财经频道一味追求收视率,偏向于娱乐化,而且不负责任地乱出主意,为了要和那些老总保持很友好的关系,避免问一些很尖锐的问题,而且你甚至给他们提供一个说谎话的平台。而且访谈中你太客气,你明明知道他在睁眼说瞎话都不指出来,等等一系列批评财经媒体的话,美国人一看他说的对,讲了他们心里想讲的话,那天晚上那个Show重播过很多次,有一个地方统计,比那一年奥巴马就职收视率还要高,大家非常认同他讲的说法,认为财经媒体的确没有尽到该尽的责任。他说到一点:现在火山是从我们脚底下爆发,你们拿我们买命钱(退休金)来开玩笑。这些话尤其在美国失业率很高、房子又被查封的时候,正好点到了他们的痛处。
财经媒体受到的冲击不光是外界的批评,媒体本身也遇到了很严重的经营危机。财经媒体的从业人员有点自顾不暇,还不知道下个月有没有工作,怎么报道金融危机。当然,财经媒体所遇到的问题,是在金融危机以前就开始的,因为受到网络的冲击,我们在座的都可以感觉得到,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网络的及时性、传播的方式,使得很多传统媒体流失。美国网络媒体也只有占16%,并没有真正取代传统媒体,电视也算作是传统的媒体。财经媒体受到打击最大的是杂志,杂志又不赚钱,经营越来越惨淡,像我们老牌的《财富》从一年25期现在减到18期,《福布斯》也是大量裁员,《商业周刊》最近卖给彭博社,没有办法经营下去。财经类的报纸今年也是非常惨淡,很多地方报的财经版基本上把财经版取消了,就并到要闻版里面,或者跟体育版合并在一起,反正都是数字。这个不是讲笑话,以前财经版没有独立出来之前,它的确是跟体育版在一起的,现在又回到跟体育版在一起。
在整个金融危机中间,比较站得住脚的是通讯社,因为通讯社是不靠广告吃饭的,它是批发商,不是零售商,所以它的新闻还可以卖得出去,有的是直接对机构投资者,假如新闻是有质量的,是可以站得住脚的,人家可以付出相当大的价钱去买优质的新闻,这是一个亮点。
财经记者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一窝蜂地采写危机的原因、解决的方案,这家也写,那家也写,等到危机稍微过去以后,这方面的关注就大大降低,或者有一种疲惫感,我们写得也累,大家看得也累。假如这个市场一旦好转,伯南克当了封面人物,大家又回到老样子,固态复萌的情形可能性非常大。财经媒体到最后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在很小的地方会有一些改进。
财经媒体,尤其是周期比较长的,像杂志型的刊物,像我们到书店买都是励志的刊物,他给你举一些成功人士的典型案例,比如个人的奋斗史,或者有商人的睿智,还有超人的气魄。像这种东西,它的重点不是说用一个人的奋斗史来折射大的环境,这个大的环境是夹在里面凸显这个人的奋斗,而不是用一个人来折射这个大的环境。我记得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美国的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他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是足球爱好者,所以长的又高又大,记者说“你看他强有力的肩膀,一定能够负起救市的重任”。我觉得真是肉麻到家,现在就不太容易看到这类文章。我现在期待着他怎样形容伯南克。
还有对财经媒体的一些批评,就是财经媒体的记者很浮浅,他们连很多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所以报道得很不好。这也很不好说,有的人讲,他们连基本的词汇都不会用,怎么报道财经新闻。你们这几年造字造出那么多字来,有很多词连造字的人自己都不太懂,怎么能够希望所有的记者都懂呢。这个当然不是推卸我们的责任,我们的确应该在这方面加强一些知识、加强一些素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另外,学院派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传播者,对于财经媒体的表现也是赞扬得少、批评得比较多。像有人指出,财经媒体垄断话语权,铺天盖地报道银行的金融危机,但是很多非洲人因为粮食上涨陷入饥饿,这些在财经媒体上不报道,看到的很少。为什么这么多人,尤其小孩,吃不饱的原因,全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是跟大宗商品交易有关的,大宗商品交易在很多地方是一种炒作的行为,像这种涉及到另外一个比较深层面的问题,甚至到价值观的层面上,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在美国3月间有一个让大家出怨气的机会,到了7月间,我正好在美国,跟大家谈起来,话题就是《滚石》有一篇文章,把大的投行,像高盛,比喻成“吸血的乌贼”,在美国经济命脉上不停地吸血。这种惊人之语,它的影响力很有限,比如我们在业界茶余饭后会谈这种事情,但是我不觉得像这种惊人之语会成为一种主流的媒体,还是边缘少数人的园地。
财经媒体在金融危机之后怎么样定位?它的定位、议题设置主要还是高端受众,这一点我觉得不会有太大的改变。那么,能够在哪些方面改变呢?我认为是结合新媒体的一种报道,它是及时性的报道,像美国的报纸,主要的电视频道,都有网站,这些网站都是及时更新的。报道的及时性、互动性、观点多元化。同时,传统的媒体势必要增加透明度,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比较负责任的报道,有错即改,因为现在及时性和互动性的关系,大众对于财经媒体的监督,也使得财经媒体应该是更负责任的报道。
财经媒体的未来,它显然不会因为经过金融危机以后就一蹶不振,我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我们可以说每一代都有一些新的投资者,这些新的投资者都需要有可信赖的信息,而且信息要是好的话,他们是愿意付钱订阅的。不同的是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有些改变,财经媒体势必要改变传递信息的一些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金融风暴是演变的催化剂,使它朝这个向走,可能会加速它的步伐。
最近我们在国内非常喜欢讲专业主义精神,这又是另外一种教条了,我很提倡专业的知识,但是我不提倡叫专业主义,我一听到主义就有点不太舒服。我觉得专业知识,尤其做财经记者,要不断的充实,而且可以学习的领域非常大。作为称职的记者,要有不断学习的过程。现在我虽然在大学教书,幸亏我还有一些余地可以写写稿子,要不然我以前学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就会变得没有关联性。
我觉得中国财经媒体,尤其是最近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现在的财经媒体跟90年代后期不能同日而语。我想提醒大家,美国财经媒体不是自古有之,也是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才开始,中国等于比美国晚走了十年。中国财经媒体真正发展是进入WTO以前那几年才急速发展。中国在很多地方是借鉴别人,我们总觉得有一些后发优势,人家已经走过的路,人家已经摸索出来一些方式,我们拿来主义。这十年来我们发展非常迅速,比如报道的技巧等各个方面,跟国外有些地方相当接近。但是有一些制约的因素,那就是大环境的因素,我们记者也是回天乏力。在所有因素中,使称职的记者发挥的余地还是非常大的。我们在改进过程中,比如对于知识方面的充实、自我完善、有我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行动,我觉得还是可以带动起整个行业的进步。
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美国现在的情形,他们整个行业不景气,我觉得我们现在学的不是人家的经营模式,而是他们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能够起到催化剂的功能,他们的报道方式会更及时、更互动,这样我们就可以跨越到直接去汲取这些经验教训,使得我们的报道更及时,更有互动性。
我们自己本身的透明度也要重视,像水门事件,是匿名消息员报的消息,等到深喉快死了才知道这个匿名消息员是谁。像这种匿名消息员,财经媒体,像彭博就不能用匿名消息,你一定要公开,这个消息是从哪里来的。在这个方面,我们中国媒体当然有我们的顾虑,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透明,就是这个消息到底从什么地方来的,怎么样使读者知道我所报道的消息,不但是我自己负责,我所选择的信息员也是可信的,我们在这方面还要多做一些努力。
中国写文章的风格,夹议夹叙的风格让我非常头疼,我不知道是小记者的看法、还是经济学家的看法,这么一写,一糅合在一起,我就分不开了。假如我们真正要跟国际接轨,要建立公信力的媒体,我们对读者负责,我们要把这些事情交待清楚一些。我们在发展财经媒体方面,要多汲取一些国外的教训,少走一些弯路,他们终于悟出来的一些道理,我们在这方面多做一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