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引资进入,李途纯与三大投行之间签了一份对赌协议:注资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集团业绩增长超过50%,就可降低注资方股权;如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
盲目自信、过分乐观的李途纯并没想到,这份协议日后给自己及整个太子奶带来多大困扰。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在资本市场永远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巨额资金的成功募集,让李途纯解了资金之渴后,更加放心大胆地扩张,并把目光投向了上市。
成功的资本运作建立在扎实的自身实力上,才能锦上添花。然而,太子奶的精力过于分散,反而对自己的主业无暇顾及,对经营管理及品牌打造,显得粗放甚至粗糙。李途纯创立了“三高模式”,即高进价、经销商高额返利、高营销费用。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太子奶的经销商多达3000多个,遍及全国29个省市区、300多个地级市、3000多个县区。
在经销商面前,太子奶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虽然制定了诱人的“三高政策”,在具体操作上,经销商必须先缴纳预付款,待产品生产出来后再发货。而对供货商,必须先送来原材料,等卖出产品后再付款。这方法看似高明,如果太子奶出现危机,上下游的反应将是最强烈的,经销商、供货商全部来讨债,对员工及投行的信心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太子奶以为控制了经销商就控制了渠道,甚至控制了整个市场。实际上,太子奶没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对销售终端更是放任自流。太子奶认为,把产品卖给经销商就万事大吉了,没有考虑持续的盈利来自于品牌形象点滴建设。而终端恰恰是与消费者和市场最直接的接触。结果,出现在消费者和市场面前的太子奶,终端形象老土,很少听到积极的宣传和声音。与同类品牌的生动鲜活相比,太子奶只能算是二流。
正当太子奶把资金大笔投入到圈地建设中时,三鹿奶粉事件爆发,消费者对乳品的信心受到重创,整个乳业受到冲击。不堪乳业市场的持续低迷,太子奶销量大幅下降,资金短缺问题迅速浮出水面。
屋漏偏逢连阴雨。金融危机的恶化,花旗银行出现了严重危机,在2008年度亏损额达到了100多亿美元,在大面积裁员的同时,花旗开始在全球范围收拢资金。而此时太子奶刚刚获得三大投行的注资,刚刚启动上市计划,马上就遭遇花旗催还贷款。首先要求太子奶增加30%的利息,经协商改为20%结果,花旗的施压造成了连锁反应,国内多家银行害怕自己利益受损,纷纷向太子奶提出还款要求。
矛盾一触即发,资金严重匮乏的太子奶,为了维持经营,不断向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催款。打款后,经销商却不能按时提货,供应商迟迟拿不到货款,于是纷纷上门要债。一方面要应对上下游的催债,另一方面,花旗向开曼群岛大法院申请对太子奶进行清算。随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受托对太子奶进行调查,结果是:该公司欠银行贷款13亿元、经销商预付款3亿多元,另外还包括几亿元的工程欠款和原材料欠款,而集团净资产仅为2亿元,不足投行注资额(7300万美元)的一半。
按照之前与投行签订的对赌协议,李途纯失去了对太子奶的控股权。2009年6月财务报告,太子奶的资产是25亿元,总负债26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虽然湖南株洲政府出手援助,先注资1亿元,由高科奶业托管太子奶,并从从三大投行手中“要回”李途纯所持的61.6%股权,抵押给高科奶业代为行权,但由于债务缠身,销售不畅,反而连累高科奶业亏损。去年10月,株洲市政府又试图引入三家新的投资方,经过几轮谈判,入主事宜最终搁浅,太子奶败局已定,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