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临床标本可靠:恰当的标本采集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要求临床医师正确采集能代表感染部位的临床标本,广泛采用保护性试子、合格的容器及安全运送培养基,避免标本中的微生物受毒性物质作用而死亡。
全面了解机体的正常菌群:了解人体的正常菌群是细菌检验的必要前提,要了解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和种类,条件致病菌与内源性感染、菌群失调症与二重感染的概念,既不要将所有标本分离出来的细菌都当成致病菌,也不能将正常寄居菌所导致的内源性感染轻易放过。
三定一结合:分离鉴定时要做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并结合病情。要求根据临床和标本的具体情况确定检验程序,选择培养基及合适的鉴定试验。要判断分离出的细菌是致病菌、条件致病菌、还是非致病菌(定性),同时要有一个细菌数量的大致估计,必要时进行半定量和定量培养。在人体有菌部位分离的细菌,其意义大小要参考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出判断;如在无菌部位(如血液、脑脊液)分离出细菌,无论是何种微生物和数量多少,均具有重要意义(定位分析)。在进行“三定”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病情,观察是否与病情相符。
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在临床医师提供病人的临床诊断信息和适当的临床标本,并尽可能获得流行病学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要求及时、全面地分析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以便对病人作出恰当的处理。尽管目前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仍作为病原学检测的金标准,但这种“以活菌生长”为基础的传统的细菌学鉴定方法速度较慢,不能适应临床的需要,要求以标本的直接检查为基础,如形态、染色、抗原检测及核酸检测(核酸杂交、PCR和16SrRNA分析),检测致病基因(致病岛、毒力岛)和耐药基因。尽可能在快速诊断方面下工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及时报告:要使实验室数据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有用的信息,病原微生物诊断报告应实行三段报告制度,即在涂片或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敏感试验结果出来时以及最终结果出来后都要及时报告。
加强质量控制,增加检验项目:临床微生物室必须加强质量控制,保证各种标本的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并满足临床需要的各种检验项目。当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增加检验项目,临床要求关注的一些项目有:①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筛选和半定量培养方法;②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包括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菌;③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和药敏;④免疫抑制或器官移植患者特殊病原体的检测,如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菌等;⑤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是艰难梭菌)的检测;⑥侵袭性真菌的快速检测和药敏试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