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分析理论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伯恩于1957年提出,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视为精神分析的通俗化。交往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意识一般由儿童意识、家长意识、成人意识三部分构成,它们的特点如下:
儿童意识积极的方面是友好合作、灵活性、想像力、创造性、乐观精神等。消极的方面是不负责任、享乐主义、玩世不恭、依赖别人、自恋(沉溺于自我欣赏,不能对别人有利他主义的爱,根本不关心别人)、吸引别人的注意等。
家长意识积极的方面是原则性、道德情操、关心爱护别人、服务精神和献身精神等。消极的方面是过分指责别人、对别人强求、禁忌多、倾向于惩罚、对别人过分保护、恩赐观点、特权观念、看不起别人等。
成人意识包括对自己负责、对别人尊重、处理事情理智。
儿童意识和家长意识都是发展不充分的意识,也可以是过分发展的意识,而成人意识既可以发展不充分,也可以被儿童意识、家长意识污染或整合。“污染”指把儿童意识或家长意识的消极方面带进了成人意识,“整合”指把儿童意识或家长意识的积极因素吸收到成人意识当中。
在夫妻间的交往方式中,应用交往分析理论来解决问题简单易行,并富于启发性,治疗时用这一理论辅导夫妻改进交流方式很有必要。
【例一】夫:今天晚饭你打算吃什么?妻:我想去吃一次“肯德基”,你不是也说过想尝尝它的味道吗?
这是一次相互以成人意识对成人意识的交往,丈夫的话是探索性的,体现了对妻子意见和喜好的尊重,妻子的回答把丈夫的愿望和自己的意图统一了起来,既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表达了对丈夫的体贴(丈夫说过的话妻子是记在心上的)。这种交往是成功的,对维系双方良好的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例二】夫:我的格子衬衣在什么地方?妻:你呀,什么都不知道,就差我喂饭给你吃了。丈夫的话是探索性的,这来自成人意识,但妻子并不答复他的疑问,而只是指责,并且指责得有点过分。丈夫的成人意识指向妻子的成人意识,而妻子则用家长意识指向丈夫的儿童意识,二者交叉,不但使本次交往不成功,而且有可能妨碍下一步的交往。如果丈夫要使交往成功地进行下去,他也许不得不作检讨,或者向妻子提出恳求,这就意味着他必须以儿童意识指向妻子的家长意识。如果妻子首先告诉丈夫格子衬衣在什么地方,或者表示愿意帮助他寻找,或者说她现在正忙于某件事,不能替他找,说声“对不起”等等,妻子的反应也就同样是以成人意识对成人意识了。先作出这种反应以后,妻子当然还可以对丈夫提出劝告或批评,这也是成人意识的表现。
【例三】夫:哎哟,我又头痛了,真难受……妻:你也许是太紧张太累了,快躺下休息吧,我去拿点止痛药给你吃,喝杯热茶也许会好一些,我这就去给你沏杯茶。亲爱的,别难过,一会儿会好起来的。
一般头痛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病,作为一个成年人是不必唉声叹气、叫苦连天的。显然,丈夫是以儿童意识对待妻子,要求得到母亲式的关怀和照顾。而妻子以家长意识对待丈夫的儿童意识,正好满足了他的需要,只要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双方都满足了心理上的需要,交往便是成功的。我国很多夫妻关系都采取了这样的交往方式,而夫唱妇随式的夫妻关系只不过把上述夫妻的地位互换了一下,也就是丈夫扮演家长,妻子扮演儿童,丈夫对妻子进行教导,妻子接受丈夫的指导。严格地说,这并不是成人之间的健康交往,至少不能说是高水平的交往,是有待于改进的。
而有些夫妻几乎无论大小事情都容易引起争吵,因为双方都以家长意识对待对方,把对方看成儿童,互相指责,互不服气,每对话一次(即每一次交往)便争吵一次,彼此总是话不投机,这种交往是不成功的。
【例四】一对家长意识都很强的夫妻在谈论别人的时候,有时也可以谈得很投机。
夫:老张又有风流韵事了,我早就看出他还会在男女关系上犯错误。
妻:我见了他就恶心,你瞧他那臭德性,一见了女人就嬉皮笑脸的,一肚子坏水。
夫妻双方都以家长意识指责老张,交谈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
有时可以聊一个晚上。从表面上看这种交往是成功的,但是,谈论别人并不能解决夫妻之间存在的分歧和矛盾,也不能促进双方的深入了解。
而有些夫妻表现出来的感情好,只不过双方都以儿童意识对儿童意识,一起游戏,吃喝玩乐,除此之外他们很少以成人意识对成人意识的方式交往,缺乏互相尊重和逐渐深入的了解。这种儿童式的交往不可能使人上升到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中去,中年以后夫妻的感情有可能冷淡下去,如不改变交往方式,分歧和争吵会日益加剧。
采用交往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心理医生较容易发现夫妻是用儿童意识或家长意识在与对方交往,而不是成人式的。这样,医生可以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用交往实例帮助患者解剖自己。在婚姻辅导时,医生发现夫妻两人扮演的角色有差异时,可以让夫妻当场试着更改,医生在旁边以导演的身份指导,必要时示范以成人意识互相交往。
必须强调的是,应用这一理论时医生最容易以家长意识对待被辅导者,如果医生对此缺乏自我意识,就不会对被辅导者有真正的益处,有时还会起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