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销售终端的情况更复杂。按业界的分法一般可分为一、二、三类,每一类终端的存在都有其市场需求作为支撑。这是按大类分,再往下延伸,其实每一类终端还可以细分。
原来通常的理解是:中国医药市场份额的构成是处方市场占85%,OTC占15%.现在这个分法有了新的变化:第一终端占50%左右,第二终端和第三终端分到了另一半蛋糕。但这只是从全国来讲,地区差异仍然存在。
第二终端主要由连锁、药超、单店3部分组成。其中连锁药店占据着第二终端的主要份额,一般以城市为根据地,消费人群主要为城市居民,最大的一块OTC消费份额——医保消费基本由连锁控制。也正因为其占据着市场的主要资源,所以进入门槛很高,其获利手段已不再只是赚药品的进销差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更多地来自营业外的收入(进场费、广告费、年庆促销费等)。从另一方面看,这其实也是工业产能过剩带来的恶果。产品多了,货架就成了市场稀缺资源。
但连锁同样有一个趋势值得制药企业关注,那就是贴牌生产和代理品种。在广东,大多数民营连锁药店都有自己的代理品种,少的几十个多的几百个。连锁企业的这些趋势,将逼迫制药企业调整现有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以及促销策略。
药超的业务型态类似于商业队伍中的调拨公司,“以品牌产品取势,以高利品种取利”。药超给工业企业最大的挑战是零售价格的维护,求利手段与连锁差不多,营业外收入同样也占据了它的利润大头。
对国内大多数中小型制药企业来讲,真正必须予以关注的是第三终端,因为第三终端的市场需求与这些企业的产品结构最相吻合。第三终端的价值需求如何?应该用哪种营销手段?这是企业必须慎重对待的关键问题。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第三终端为什么能占据那么大的市场份额?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的医疗体制有关。一方面,主流医疗机构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中国人太多而医院太少,这个市场空白由谁来填?自然是第三终端;另一方面,主流医疗机构消费门槛太高,“看病难”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看不起,而第三终端便宜的价格和较低消费门槛抢夺了一大部分市场需求。
第三终端还有一些第二终端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排他性销售,不像药店,往往一个品类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品牌同柜竞争;二是强制性消费,第三终端的消费者没有对药品的选择机会,而在药店,他可以比较品牌、价格、甚至效期;三是第三终端进场就等于销售,很少有退换货问题,这个优势是由前面两个消费特征衍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