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主动纠正“输液迷信”固然值得提,但我的疑问是,迷信输液真的只是患者的问题吗?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前不久披露,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身上,这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这种输液的滥用,你能够说它是患者迷信结出来的果,而非其他原因吗?比如,医疗系统及医生难道就没有这种迷信?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迷信”,而是利益驱动使然。
不客气地说,许多时候,在就医过程中,很多患者之所以选择不必要的输液,医生的过度诱导方才为主因,而非患者天生就偏好这一见血的“一针”,钱多得没处使。之所以很多人产生“输液好得快”的错误观念,可能来自于医生的长期暗示。
不少医疗系统及医生为什么会痴迷于过度输液?首先是因为不专业。很多医生偏好输液,偏好滥用高级抗生素、激素,从医疗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药物或许只能暂时掩盖症状,但长远来看,它只能令患者的健康变得更为糟糕,而不是更好。比如,激素可以迅速退热,但它的频繁使用会损害一个人的免疫系统,令一个人体质变得脆弱,容易招惹来更多病菌疾病的袭击。一般疾病治疗上,高级抗生素输液的使用或许能够令一个人病程缩短,但输液风险与耐药问题往往容易被忽略。
其次是经济因素。相当数量的医疗机构尚难摆脱“以药养医”的依赖,医院经济收入5成以上来源于药费(在国际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是2~3成)。为了养活医院,只好让病人多输液,多吃药,甚至是不必要的。这种经济压力也很容易转移到医生身上。医生不能为医院赚钱、赚足够的钱,他们很难立足。
从这些角度而言,“破输液迷信”当先从医疗系统开始。在很多曾同样出现过输液滥用现象的国家,终止这种不合理的用药习惯,都是从政府、医疗机构、医生们先做起,而不是让患者来充当转换观念的主力。有医疗机构现在开始愿意在行动上做出表率,对社会而言,它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要真正扭转这种过度输液的社会困局,仅仅靠个别医院发力当然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寄希望于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