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八旬高龄的胡皓夫成了媒体热捧的对象。作为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教授,原卫生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他因20年只给一个休克孩子作了肌肉注射,被称为“不打针的医生爷爷”。
恐怕没有谁比医生更清楚,打针的种种潜在危害与隐患。正如河南省护理学会静脉输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巧芳所说:“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它虽然具有便于给药、有确切的治疗效果等很多优势,但同时又有导致并发症、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潜在危险。”但这恐怕只是停留在“知道”,而不是行动。有医疗专家就曾指出,现在,滥用静脉输液已成为严重的医疗陋习。多数国家的医院输液比例占住院病人的45%左右,我国有些医院的比例高达90%,非安全注射行为非常突出。一份专业报告显示,70%用于医疗目的的注射是不必要的,或是可以通过口服途径用药代替。
每年,一些医院会嘉奖本院的“十佳医生”,创造经济收入最多的医生会被管理者予以奖励。尴尬的是,这些医生很可能是进行最多过度医疗的行医者。看起来荒唐,却是有现实根源的。在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医院赚钱越多,就越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反过来,公立医院如果一路亏损,将有可能增加政府的负担。这种经济压力,又从医院被转嫁到医生的身上。医生的收入直接或间接与他们创造的经济收入挂钩,在医疗服务价格被压低的前提下,静脉输液、推销那些利润最高的针剂,恐怕就是一种最现实也最无奈的选择。
在看病贵、医患矛盾纠纷重重,彼此缺乏足够信任的背景下,就医者希望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康复,作为医生,如果不能提供这样的医疗服务,难免会失去一些患者的信任。比如,在市场竞争很激烈的基层医疗门诊,如果患者一天不退烧,病没治好,他们很可能就会另择他家。为了留住病人,很多医生大多选择包括静脉输液在内的针剂治疗。
基于此,胡皓夫这样的“不打针医生”为何难得一见,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