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朋友因吃海鲜,身上起满红疹。到了医院,内科医生开了抗过敏药,一周仍不见效,便建议他到血液科。血液科医生化验检查之后,排除了血液病,建议他去皮肤科。皮肤科医生无法确诊,怀疑是脉管炎或者其他血管病变。无奈之下,他只好求助中医。结果,三服中药就痊愈了。
为什么三名西医治不好一个皮疹?原因就在于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医生就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其实,人本来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彼此关联,而非孤立。如果一个医生只面对一个器官,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想起一个笑话。有一名牙医,第一次给病人拔牙,非常紧张。他刚把臼牙拔下来时,不料手一抖,牙齿掉进了病人的喉咙里。医生说:“非常抱歉,你的病已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你应该去找喉科医生。”当这个病人找到喉科医生时,他的牙齿掉得更深了。喉科医生给病人做了检查后说:“你的病已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了,你应该去找胃病专家。”胃病专家为病人检查后说:“非常抱歉,牙齿已掉到你的肠子里了,你应该去找肠病专家。”肠病专家同样做了检查后说:“非常抱歉,牙齿不在肠子里,它肯定掉到更深的地方去,你应该去找肛门科专家。”最后,肛门科医生用内窥镜检查了一番,然后吃惊地叫道:“啊,天哪!你的这里长了颗牙齿,应该去找牙科医生!”
也许,这就是现代医学的弊端。虽然学科林立,但相互割裂,病人被视为工业流水线上的机器。由于专业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医生们往往画地为牢,困守在各自的小天地内,视野越来越窄。所以,有人虽然成了某一领域的专家,但只要跨出圈子半步,就成了外行。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疾病,很容易造成误诊,使病人处于住院和出院的反复循环中,既耗费了金钱,又增加了痛苦。所以,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指出,专精必须辅以大眼光、大思维,否则就可能陷入所谓“专家的峡谷”,有深度而无广度。
应该说,专科化是现代医学的一大进步,它推动了医学对人体微观和局部的认识。但是,由于疾病和病人日益分离,医学在微观上越来越清晰,在宏观上越来越模糊。在每一个局部,医生都在追根究源,力求把疾病还原到细胞、基因和分子水平;但在整体上,病人被分割为支离破碎的零件,不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作为一个生命整体的人,绝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局部病变的消除,并不等于整体状况的改善。可见,医学专业的过度细分化,已经影响到临床决策的最优化,逐渐成为医学进步的障碍。
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的最大优势就是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主张因人而异、标本兼治。实践证明,中医的整体论是一种先进的医学理念,值得现代医学借鉴。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反思现代医学的弊端,呼吁打破学科壁垒,拆除“围墙”,推进医学的整合。其中,既包括医院科室之间的整合,也包括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整合,最终实现“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惟其如此,医学才能更有效率,也更有人性。
古希腊医学的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关心病人比关心病更重要。”一名好医生只是治疗疾病,一名伟大的医生则是治疗病人。因此,医学无论怎样发展,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人。只有以人为本,医学的前景才是令人鼓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