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毛门”刚虚掩而闭,更极端的“录音门”又进入公众视野。眼下医患不信任见得多了,但像“录音门”这般,搞到如此“步步惊心”的地步,还真不多见。患儿家长和医生都说是“一片爱心救孩子”,可救孩子非要“暗战”吗?家长把医生看成敌人,认为医生治病肯定会开大药方,挑贵的药开,目的就是为了多赚钱;医生把家长看成敌人,认为家长不了解病情,还经常闹事。这种医患之“病”又该如何治疗呢?
与那些医患大打出手的“明战”相比,“暗战”似乎又文明了很多,然而所提示的医患不信任却丝毫不逊。家长“句句录音”,首先就是对医生的不信任。医生“步步签字”,说白了也是对责任的一种撇清。可双方为什么都不能静下心来想一想:医生在让患儿家长签字时,有没有明确告知每一个细节,包括为什么要用贵的药而不用便宜的药?而家长在录音时,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的质疑到底有多少专业依据?还是出于对医生本能的不信任?
由此不禁想起不久前有新闻说,卫生部药政司副司长姚建红表示,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抗生素毁掉一代人。不否认有医生为了牟利而开大处方。但反过来,是否也有患者自作主张地认为,只有挂水病情才会好得快,主动要求医生过度治疗?
身处转型社会,患者和医生都有焦虑,都把这种焦虑和紧张传递给了对方,从而将最基本的信任变成了一种商业交易。我们可以将其归之于以药养医的体制,但抛开体制,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责任和信任缺失的问题。
广州社情民意中心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市民对医生看病的诊疗效果满意度比两年前下降5%,因而病情不重时,近五成市民宁愿选择“自诊”而不去医院。然而社会终究是有分工的,逃避不是解决之道,医治医患之“病”,只有从重建社会信任开始。 (子在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