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网络上搜索下,就会发现该《指南》乃是由某专业医学网站首发,属于内部专业交流资料。其主要是面对医护人员,指导如何降低因医疗纠纷引发的暴力冲突风险,减少医护人员受到潜在伤害的几率。
从《医生防暴指南》发布目的来看,乃是“为了确保医疗环境健康有序、确保医生的身心健康、确保中国医改大计顺利推进”。指南主要分为事前防范、事中应对和事后处理三部分。分别针对医疗场所暴力事件的萌芽、爆发以及善后等不同阶段进行处理。应该说,该《指南》虽只是一个民间版本,却具备相当地专业水准,切合目前国内医疗纠纷环境,对医护人员的自我防卫有帮助。
不过,当这个“专业性”《指南》流向外面后,却引发了普通民众的不满情绪,恐怕是编制《指南》者所始料未及的。目前国内医患之间关系紧张,理性和信任匮乏,严重医疗纠纷事件频发,经常上演暴力冲突场面,双方备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医患矛盾乃是双方共存的问题,如果只解决一方的后顾之忧,并不能有效遏制暴力事件。
那么,既然医学界出台了《医生防暴指南》,民众也可以编制一个《患者防诈指南》,指导下患者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掌握部分医学常识,避免被少数不良医护人员忽悠,如此才能符合制衡原则。在双方都处于信息透明、权益平等之时,欺诈空间就会消弭,医患双方心态平稳,暴力冲突亦会随之减少。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玩笑。事实上,由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权威性所限,普通人很难掌握到足够医学知识,注定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等。这就需要第三方调解机构介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利用专业知识来裁决双方之间的医疗纠纷,以避免走向暴力冲突。所以,即便《医生防暴指南》有效,也不能依赖于此,因其治标不治本。而应把希望寄托在建立游戏规则之上,打造公开公平的医疗环境,恢复医患双方之间的信任,倡导理性维权,拒绝暴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