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走访了省内各大医院,发现许多“利益”受损的患者们不是通过正规的法律渠道维权,而采取“闹”这种方式解决医疗纠纷。
哪些因素促使“医闹一族”不断出现,这种令人“其情既怒、其状且悲”的行为方式如何能休?医疗纠纷到底应该如何正确解决?就此,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
在省内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保卫部工作人员为记者放了一段录像,三十余名穿着孝服的男女抬着一具尸体涌进医院,将尸体摆放在门诊大厅中央,接着在大厅门口摆上花圈、设上灵堂、烧起纸钱,又哭又闹,还拉出了写有“谋财害命,还我父亲”等字样的横幅。
保卫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位老人是因输液过敏导致脏器衰竭而死亡的,老人输入的药品在药典中规定是不需要做过敏实验的,但在输液前医院也为他做了过敏试验,对于老人的迟缓性过敏反应,医院并无过错,家属却不放过,向医院索要赔偿金数十万元,被医院拒绝后就追打医护人员、砸坏医院设施,闹了一个礼拜,最终由公安部门介入,事件才得以平息。”
“他们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就医秩序,是医务人员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医院拿他们也没办法,更可怕的是,近年来这种另类维权方式已逐渐成了一种行业!”提起“医闹”,这家医院医疗责任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十分气愤地对记者说,“一个‘医闹’团体少则十余人,多则百余人,他们每天穿梭于各大医院之间寻找‘商机’,和出现医疗纠纷的患者家属相互利用,然后打着患者家属的旗号,或在医院门前聚众静坐,或在医院拉起横幅要求赔偿,严重的将死者或伤者抬到医院门诊大厅扰乱就诊秩序,还有的以跳楼、自杀等形式胁迫医院赔钱。”
记者从省卫生厅获悉,近年来,全省由于医疗纠纷引发的辱骂、殴打医务人员和冲击医疗机构的事件屡屡发生,暴力索赔尤为突出。
省卫生厅医政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医闹”现象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小“气候”,医患双方均有责任。他分析说,“首先患方对医院期望值过高,无法理解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复杂性和治疗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认为只要进了医院就一定能治好病,发生医疗纠纷后,由于走完协商、调解、起诉或医疗事故鉴定等法律途径需要一段时间,也需要花费一定费用,部分患方便采取极端的暴力方式,达到索取高额赔偿金的目的。其次是院方也存在对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性估计不足,向家属交代病情不详细、大处方、过度检查、乱收费等现象,有的医院医疗文书表达不严谨,修改病历不规范,有的甚至使用未经注册的医生或进修医生直接从事一线或急诊工作。”
“如果问题容易解决,谁也不会去走歪门邪道!”一名曾经遭遇“纠纷”之苦的五常市患者侯亚芬对记者说,“通过事故鉴定诉讼索赔,时间实在太漫长,成本太高,一般受理鉴定要用一个多月,我们还要提交材料、书面陈述和答辩,复杂的程序,长时间的等待,我们哪能耗得起!”
“事实上,患者在医疗领域通过正常途径维权是非常困难的。”一位从事医务管理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在患者和医院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机构掌握着详尽的证据,很容易推卸责任。另外,行政调节也比较困难,因为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两者在利益上的联系甚为紧密,所以很难一碗水端平。”
“医疗纠纷是最难以清晰界定和解决的问题,在非法‘医闹’中,对医疗事故的鉴定被暴力或准暴力手段所替代,无论真相如何,医方已失去了自己辩护的可能。”省法学研究所资深法学专家付大勇对记者说,“遏制‘医闹’现象,根本上要在法治的轨道下,确保医患双方具有平等博弈的权利和公正的第三方仲裁机构,同时降低患者依法维权的成本,将患者的维权行动疏导到合法的渠道中来。”
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党委书记曹继晨认为,“医闹”问题是医院与患者间矛盾激化的产物,之所以会发生,很多时候正因为缺乏公正的第三方。他说,“应该培育独立于医院和医学会,并具备较高医学水平的鉴定人员,构成第三方鉴定力量,这样出具的鉴定书才更具有公信力,容易取得医患双方的共同信任。同时,把矛盾从医院内的冲突转移到院外调解,引导纠纷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可以有效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