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某家三级甲等医院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吴先生自4年前在医院被检查出患有糖尿病以来,先后购买了好几台罗氏诊断公司的血糖仪,经常做自我监测,并依据当时的监测结果调节用药量。最近一段时间,吴先生发现监测值一直偏高,经常到10以上,于是决定到医院就诊。医院的检查结果令吴先生大吃一惊:没有吃任何药,血糖值就“降”了下来。
吴先生无奈的说:“我一直都很信赖血糖仪的测量结果,根据结果调节饮食、用药和运动量,没想到它会不准,我觉得最近这段时间药都白吃了。”
“一般来说,血糖仪的测量误差在0.5以内比较正常,这个偏差太高了。”对此,上海市糖尿病康复协会王佩华告诉记者,早期的血糖仪精确性较差,误差在10%~20%,但目前出售的血糖仪性能和准确性都有显著提高。
那么,血糖仪的所谓“准确性”到底如何?吴先生在医院做了一个公认最为准确的测量方式———静脉血测试,检测的结果是6.5。而同一时刻,强生血糖仪的结果是6.3,罗氏为7.2。罗氏的测量结果,明显超出了0.5误差范围,属于“偏高”。
对于此事罗氏公司客户服务人员声称,这个误差并没有超过15%,是允许的误差范围,而且试纸的保存得当与否和使用手法都会影响测量结果。这位客服人员所称的15%,是来自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标准,即血糖仪跟实验室的测试结果的最高允许误差为上下15%。
但中国业界普遍认为,偏差超过0.5是“不正常的”。包括罗氏和强生血糖仪经销商在内的多人都表示,上述数据差距“偏高”。
不少业内人士也提醒,测量误差的原因很多,试纸条是影响检测结果最关键的因素,绝大部分检测误差都是由试纸条变质变性所引起的。
当日吴先生在检测时,使用的是罗氏公司客服人员提供的试纸,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吴先生的遭遇并不是一个个案,“血糖仪的误差一直是存在的。其实,包括医院的医生在内的业内人士都知道,目前普遍使用的几个知名品牌血糖仪,监测出的数值会有的偏高,有的偏低。”
上海中山医院内分泌科的奚医生对记者表示,大多糖尿病患者并不了解血糖仪的这种误差,意味着什么?她强调说,空腹情况下正常的血糖标准在3.6~6.3之间,如果血糖仪测试结果正好在临界点附近,可能就会误导患者。“比如,患者认定6.3是‘没病’,而7.2就‘有病’了,这种差异将直接影响患者用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