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往日增幅第的细分子行业到产品降价、库存居高不下、产能过剩,抗生素药物市场可谓“一夜天地变”。业内人士一致表示,此变化直接源于政策影响。
进入2011年,抗生素滥用现象受到高度重视,相关主管部门重拳出击,先后下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医院乱用抗生素进行整治。
从2011年到现在,抗生素一直供大于求。“药品价格一直在跌,其中由于销售不畅,大部分原料药行情都跌落成本线以下,如中间体7-ACA的价格跌幅超过了50%,从2010年的每公斤近千元降到每公斤450多元,企业只能挣扎度日。”
在她看来,目国内抗生素及原料药供大于求的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国家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趋严,限制医院使用量。其次,在国家实施新版药品GMP药品的背景下,各家抗菌药生产企业在新建厂房时,都选择了扩大产能。最后,从2011年的市场情况来看,由于实行基本药物招投标制度,抗菌药的采购直线下降,销售形势空前严峻。“需求下降,而产能又在纷纷扩大,产能过剩的现象将会延续一段时间。”吴惠芳表示。
从全国范围来看,“限抗政策”已经初见成效,抗生素的需求正在逐渐萎缩。来自江苏省的医院统计据显示,部分医院抗生素的使用量已经锐减近40%。而据卫生部权威介绍,截至2011年12月,对全国430多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的检查结果显示,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使用强度也有所降低,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行进一步规范。
此外,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审评中心的研究人士介绍,多年来,国内抗生素临床用量居各类药物之首2010年占据样本医院用药额约23.71%,我国抗生素原料药市场发展也是一路高歌猛进,连临床治疗重度感染和耐药性大的碳青霉烯类也出现了大跃进式的扩投产热潮。因此,到2011年下半年,头孢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临床需求名列前茅的抗生素原料药均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由此,青霉素、阿莫西林、7-ACA、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等原料药出现了价格大战,抗生素原料药产业已经陷入了“高投资、高风险、低收益”的发展怪圈。
产能远远大于需求,造成抗生素生产厂家如今的日子越来越困难,只能积极以变应变。
2012年1月以来,“抗生素原料药生产企业年后减产态势已定。”据调查,联邦制药、石药、华药等主要厂家都在调整产量,青霉素工业盐生产厂家也都采取减产策略。
金熊雄表示,“现在只能各出奇招度‘寒冬’,我们已经拥有美国的FDA和日本的PFDA认证,因此将努力开拓国外市场。”
目前,也有企业开始考虑转型,进行产品的品种或结构调整。吴惠芳表示,“部分抗生素企业开始向高附加值的品种发展,如开发抗肿瘤、代谢型的抗生素产品,或者向基因工程、生物医药方向转型。”
事实上,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已成为全球趋势,市场监管政策的不断加强和技术创新的持续升级正日益改变着抗生素的用药结构和市场格局。
对于在困境中挣扎的企业,行业管理人士开出了实用“药方”。在中国医药企业协会副会长王波看来,未来新抗生素药物推广难度加大,新药开发风险加大,另外品种能否进医院成为关键。因此,他对抗生素企业的建议是,调整抗生素新药的开发计划,侧重抗生素普药的工艺和剂型的改进。另外,应该挖掘品种资源,通过兼并重组丰富完善产品线,重视基层和零售市场。同时还应该加大营销力度,扩大覆盖面,加大辐射深度,提升市场占有规模。
随着国家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管理逐步加强,对抗生素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起到规范作用,利好抗生素产业中具有品牌优势及实力较强的企业,抗生素产业集中度也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