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波这番言论发表在个人博客上,能不能代表官方说法首先值得考虑。而且,媒体报道和他的博文也有出入。在这篇题为《薄利多销背后的医生价值》的博文中,他举出上述例子其实是为了表达“如果要取消以药养医,政府必须要考虑到各方面的补偿”这个观点。客观而言,他的表述和结论都没什么问题。
关键是,许多人没有耐心搜索阅读他的原文,也不会去关心医生的劳动价值如何体现。在他们看来,看病贵是不争的事实,医生总体收入高(包括工资收入和灰色收入)也有目共睹,所以难免把廖新波划到“既得利益群体”,加以抨击。基于国内医疗现状,有些人这么想也很正常。廖新波的观点本身没错,反对他这番言论的人自有一番道理。个中原因在于,双方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对话,差不多就是各说各话。
不过,无论是为医生鸣不平,还是抱怨“看病贵”,其实都体现了人们对现行医疗体制和医改状况的高度焦虑。如何加快医改步伐,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让各方感到十分纠结。
新医改的实质就是一个利益再调整和分配的过程。大致来讲,就是由政府和社会(医保)出钱分担一部分医疗成本,减少患者负担,然后再把这块蛋糕合理地切分给相关利益主体。可如今患者对看病贵仍有怨言,而公立医院的医生如果不拿红包、走穴,也难以获取与职业地位相称的收入。那么,这些钱都到哪里去了呢?或者说,谁才是目前医疗格局的受益者?搞清楚这一点,恐怕才是回答廖新波和患者问题的关键。
不管怎么说,看病贵问题并不出在医生身上,而医生劳动价值难以体现,肯定也怪不了患者。廖新波那番话的真正意思是,取消以药养医必须有“破”有“立”,从政府投入对医务人员进行补偿,否则受损的不仅是医生,最终患者利益也将受损。这个道理也是明摆着的,医生拿回扣固然是陋习,但在合法收入相对不高情况下,倘若政府和医院都不承担这部分开支,当然只能是由患者充当“冤大头”。
患者看病贵,这些钱到哪里去是一回事,缓解看病贵的钱从哪里来,又是一回事。在这其中,政府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多少作用,更值得人们去关注和思考。近年来,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取得很大进展,但也不容否认,看病难特别是看大病难,依然是许多人的梦魇。就在5月25日,《中国青年报》还报道了一个“卖儿治病”的悲剧故事。可见,不彻底改变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的路径,“医改基本不成功”的图章就将继续盖在新医改方案上。
医改成不成功,不光要看政府部门推出多少措施,更要看问题最终有没有获得解决。我想这才是廖新波和批评他的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