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工作向来是市民关注的热点之一。不少市民反映,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着“冷、硬、推”等不文明现象,看病难。
距离世博会召开只有80多天之际,我们走进中山医院,请这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一线工作人员、管理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就医疗服务中的不文明现象以及在管理、机制上做何改进,促进文明服务上一台阶,发表各自见解。
讨论地点:中山医院与会对象:医院门诊科、办公室、药房、文明办等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讨论主题:医疗服务中的不文明现象如何“医治”?
主持人:看病难同上学难、买房难一样成为不少市民的共识。从挂号、就诊到收费、取药,但凡到医院看过病的市民都有些怨言,比如窗口服务的不到位、工作人员“一问三不知”以及医生的冷面孔等等。
孙湛(医务处副处长):缺乏交流、“窗口服务”不开口的现象确实存在。有一次,我陪同家属到某家医院看病,但找不到“放射科”,就四处询问工作人员,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我们只能东转西转,花了不少时间才找到。如果其中的一位工作人员多讲一句话,也许我们就能少走不少弯路。
范仲珍(门诊部主任):我也曾经看到,医院碰上病人一多,工作人员就显得不耐烦。就拿挂号窗口来讲,下班时间一到,马上关闭挂号窗口,患者只能重新再排一次队,既耽误了患者的就诊时间,又造成人员拥挤。
小杜(党委办公室):还有,工作人员不在工作状态。记得有一次,我的朋友向一家医院的窗口咨询问题时,工作人员心不在焉,与同事聊天,听不进病家的话,给病家挂错号,虽然及时更正了,但也浪费了病人的就诊时间。病人去医院就医内心焦急,碰上这种服务,更不开心了。
孙晓红(文明办):我母亲80高龄,前不久患上了脚气感染,于是我陪她从杨浦区赶到市中心一家知名医院就诊,早上8点挂的号,直到12点才挂上盐水。下午3点多挂好盐水回到家后,才发现原来一天需要两次输液。由于现在实行信息化,病家根本无法看到医生处方,但是从医生到药房,却没有人提醒我们一句“一天两次输液”,如果工作人员多说一句话、关照一声,病人不是能少跑不少冤枉路吗?
主持人:那么,在经历了种种不文明服务之后,你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如何改进自身服务态度和服务措施?从而让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的贴心、热心和耐心?
钟一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我们每天最多要看100多个病人,按规定早上8点上班,我们通常提前1小时到岗,中午忙得只能靠一杯麦片来充饥。尽管就医患者很多,有时不得已缩短问诊时间,但我们会根据不同情况尽量耐心对待每一个病人。碰到特殊病人,我们会尽量延长问诊时间。如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外地农村女孩身患尿毒症、肾脏萎缩,在全家的陪伴下找到我们,年轻的脸上流露出对生命的渴望。其实对于这种诊断明确的重症,问诊只是一两分钟的事,医生通常只能说一句“终身维持透析”或肾脏移植,但这时候医生的一句冷冰冰的话就等于给她判了“死刑”,我实在不忍心,只能婉转地解释“不是完全没有出路”,让女孩感到还有活下去的希望。
范仲珍:关于窗口服务“不开口”的现象,有些工作人员认为不是自己工作范围的内容,回答得不一定准确,所以简单了之,甚至表现得不耐烦。针对这种情况,我院要求窗口人员尽量耐心、认真回答,同时还以文字、标识等多种形式作详细的说明。
另外,我们制订的《迎世博窗口服务600天行动计划》明确规定:窗口服务人员对外地人员一律使用普通话,使用文明用语,热情、礼貌接待病人,做到“首诊负责制”和“首问负责制”;同时,为避免患者遭遇挂号“闭门羹”,门诊要求挂号人员下班前在窗口放置告知牌,提醒挂号人员另行排队。医院还在门诊楼每层设立挂号、收费点,减少病人往返,同时开足服务窗口,应对医院就诊高峰。
赵小巧(预检处):预检处是整个医院回答问题最多、接待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如果算上患者家属,我们一天大约要接待近万次咨询。工作量很大,我们尽力做到最好,就拿为病人指路来说,以往曾因为用一根手指指路被病人投诉,如今,我们专门接受培训,纠正指路手势,必须五指并拢,方向明确,大家都说我们成了“交通警”;有一次,一位患者前来预检,指名要看“内科”,根据观察,他应该看“消化内科”,但患者不同意,说:“我在别的医院就是看内科的,为什么给我换科室?”其实内行人都知道,三级医院一般内科分类较细,这位患者之前去的可能是区级医院或社区卫生中心,统归为内科。经过耐心解释,病家理解了,一场原本将发生的争吵被悄然化解。
戴佩芳(药房组长):药房平均每个窗口每天要接待700至800名患者,有些生物药品的保存方法比较特别,但对于不少老年患者,一两句话无法说清,老年人记忆力又不太好,为此,我们自己动脑子,想方设法简化取药流程,专门将“生物制品注射剂”、“胰岛素”等生物药品的保存方法制作成小贴士,并印制了“安全用药指导”,患者拿药时送上一份,既方便患者,又减少了取药时间。
孙晓红:在迎世博过程中,我院陆续开展了“精神文明创新奖”、窗口“百日竞赛”等活动,共有12个部门的31个窗口参与竞赛,各科室的文明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如:B超室改进检查流程、检验科专门制作了病人满意度问卷调查、中药房采用小包装发药缩短病人拿药时间……为了给病家创造一个和谐、亲切、文明的就医环境,我们正在不断努力。
主持人: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公共服务场所,患者原本就心情不好,如果再碰上人多、语言误会,很容易与工作人员产生“摩擦”。正如我们了解的,中山医院每天就诊量大、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作为院方,怎样从管理、机制等方面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尽可能减少“摩擦”?你们觉得,缓解医患矛盾,社会、公众以及体制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戴佩芳:在改进自身服务质量的同时,我们真的渴望得到患者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药房工作十分繁忙,有时候却得不到病人的理解,甚至遭受到病家辱骂和行为侮辱。记得前段时间,有位病人在取药时提出无理要求,当工作人员向其说明理由的时候,病人竟“啪”地将一口痰吐到了女孩子的脸上,面对这种极其不文明的行为,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只能“忍气吞声”。
孙湛:针对市民反映的医生问诊时间短的现象,我想说几句,由于目前医疗资源分配相对仍不够均衡,三级医院尤其是儿童医院这样的儿科医院就诊量较大,甚至经常出现输液室“挤爆”现象,而区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却相对较空。在一个医生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病人的状况下,为了让更多的患者看上病,医生有时候不得不缩短问诊时间。但是,我院还是强调要求医生一定要认真询问病史,该做的体格检查一项都不能省,要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
医患关系向来是公共服务中的一个敏感“地带”。病家披星戴月、不辞辛苦排队就医,只为得到医生的一句暖心话、一个希望,而医生短短几分钟的诊断却令人有些“寒心”,毋庸置疑,医疗界确实存在讨论中出现的某些不文明现象,“医者父母心”,以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多一点笑容、少几句嘲讽,相信这些不文明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纠正。
然而,当我们在质问少数医护人员不文明服务的同时,是否也应对当前不合理的医疗资源分配进行反思?正如业内人士谈到的,尽管本市医疗资源相当丰富,但在不少三级甲等医院尤其是儿科医院,患者“扎堆”的现象仍然很严重,造成社区医院、区级医院空闲,而大医院“一号难求”的不平衡现状。患者“扎堆”,医生问诊时间不得不缩短,服务质量难免不受影响。
世博会就在眼前,在人人呼唤创造和谐医患关系的今天,如果社会、病家试着去理解医护人员的辛劳、如果医疗体制更加合理、医院管理层多一些对工作人员的人性化关怀,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听到的不是埋怨而是赞扬,我们看到的不是争吵而是温馨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