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在医务人员的热情感召下扬起与病魔抗争的风帆,这是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为患者提供家庭般温暖和朋友般关爱的一个缩影。一谈起去医院看病,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浓浓的药水味、熙熙攘攘排队的患者、一些大夫与护士严厉的神情……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做法,正使患者的既有印象得到很大改观。
医疗行为不仅限于对患者的诊治,医疗作风、服务态度本身也是重要体现,可以说这些属医疗道德范畴。不符合医疗道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医疗过失。很多情形下,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往往是造成医疗纠纷的起因。医务人员不单要在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还要懂得怎样去执行医务。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手段都有一种很自然的关切。医生采取每一项治疗措施,都要让患者知道,这样做即使出现一些不如预期的效果,也会得到患者的理解。
医疗作风、服务态度等问题固然是由医务人员的主观因素决定的,但也有其客观原因。如今,某些医疗机构人员少,医务人员工作量繁重。在片面追求门诊数量的情况下,看病时简单图快,无暇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详尽说明,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感情“格格不入”。如何扭转这一局面?
医务人员良好的态度被称为“态度治疗”,在国外由来已久。“态度治疗”要求医务人员一言一行都要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发自内心地为病人服务。目前美国多数医科学校的毕业生在实习期间都要接受“态度治疗”方面的短期课程培训。1994年,美国医生教育鉴定委员会还正式规定,将“人际交往技能”作为实习医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态度治疗”不仅可帮助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利于他们在行业里处于优势地位,还可增进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医务人员可从多讲、多看、多微笑等方面作出尝试。
在工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多到患者床前交流,了解其心理(对医院环境的适应程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程度和现存的问题等)。在治疗或护理前要多解释,过程中要适当进行安慰、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结束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尽量多重复,加深患者印象。在治疗过程中,要勤观察患者的反应,输液时要多注意患者的输液情况及有无发生输液反应,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有无不适等,争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医护人员进出病房时要稳、轻、静,工作再忙,也不可慌、急,走路脚下带风等,给患者留下不稳重感。
微笑能够在瞬间之中缩短人与人的距离,医务人员平时和病人相处时要和蔼,真诚,有礼貌。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交流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和讲话语气,要有合适的称呼。如患者年龄较大时,可适当提高说话的声音,搀扶他们,更多地运用手势、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流方式,缓解患者在入院后产生的“不被重视的感觉”。
在国外,很多医院都将医生对病人态度的好坏作为医生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有些医院甚至还对医生的态度进行打分,评比结果与医生收入直接挂钩。这也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