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的指导思想非常好,可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科学和慎重,既体现“救死扶伤”的医学最高准则,使患者更满意,疗效更好,又极大地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卫生工作者的权益。显而易见,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这是当下推出绩效工资,期望达到的最佳效果。
所以,对目前热炒的所谓“患者满意度决定医生的绩效工资和口袋鼓不鼓”或“让患者成为医护的衣食父母”等等提法,应该做些澄清,不要引起混乱,误导了卫生界绩效工资的正确施行。
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患者从自己的感受和立场,对接诊医护的评价,即“患者满意度”作为绩效工资考核的指标之一,供医院参考,也是可取的。但不能做过了,简单化了,这是弊大于利的。去年,有地方搞什么“学生为教师发工资”,把教师绩效工资搞的乱七八糟。应该说,患者满意度不能和医护的收入有太直接的关系,更不能有决定性关系。
当下,我国的医患关系不理想,方方面面都在做出努力,有人提出一些新说法和新观念,其中一些有明显的“硬伤”,如目前颇为盛行的“患者是医生的衣食父母”和“患者是医生的上帝”等提法,就很容易引起误解和歧义。近日,又有专家,特别是一些媒体又借绩效工资,把“患者是医生的衣食父母”当作主流说法,有的医院为赶时尚,还做这方面的“专项教育”,一些卫生系统的领导在讲到医患关系时也说:医生应该认识到,患者是医务人员的衣食父母,医患关系应该是这样一种依存关系。病人说你好,你就拿得多。这就不再是学界和媒体的声音了,而是可能成为一些医疗单位推行绩效工资的“动机”和“原则”。
国际著名肾脏病学专家黎磊石院士对这种提法很反感。他认为,医务人员和军人一样,他们的人生观、他们的各种境界,应该有更高一个层次,有更乐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和牺牲精神。我国的医患关系如果被理解,甚至被倡导为“患者是医生的衣食父母”,以这种为病人服务的人生观,还会有白求恩精神吗?
由于医学的特殊性和客观规律,医生绝对不能和患者之间做等价交换,患者不能成为医生的“衣食父母”,只认“衣食父母”而没有高尚医德的医生是可怕的,没有仁爱和奉献情感的医学是苍白无力的。医学的发展动因,首先源于人类对生命的关爱。医生职业的本质是救人,医生是社会的道德标杆,不能把医德和行医割裂开来,只把行医当作是某些人谋生,甚至发财的手段,这是对医生心灵和行为的扭曲,也更容易伤害到患者。医务人员应该全心全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助病人,敢于担风险,在需要的时候,无偿为病人服务,甚至牺牲自己生命。医生的道德提升、精神救赎和提高收入不能靠患者,医生和患者要有人格上的平等和互敬。
我们不要因为当下医患关系出现一些问题,或少数医生的道德沦陷,就“病急乱投医”,甚至拿出所有医护的收入做“道德抵押”。较为妥当的提法是,患者不是医生的“衣食父母”,而是医生的“理想”和“人生”,古今中外的良医都是把患者放在心上,坚守对崇高医德的不懈追求,把救治病人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和乐趣,从救死扶伤和传医授业中,体会到与医德同行的最大人生幸福。而从战胜疾病的角度看,医患关系更像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和伙伴。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运用国家投入和制度来保障医务人员的较高收入和较为安定富裕的生活,并加以严格的行业管理,使在医疗服务中有高尚医疗道德、职业精神和精湛医术的人有更高的收入,这才是我们所要的绩效工资。应该是国家在购买公立和公益医院医护人员的优质医疗服务,而不是具体的每一个患者。
所以,医护人员拿绩效工资,主要还是要靠院内考核。由“内行”的医疗单位和医护人员行业协会通过日复一日和年复一年的严格考核和管理,奖优罚劣,并淘汰不称职者,使能为患者“救死扶伤”的医生都是称职和优秀的医生,也能拿到较好的报酬。在医学这种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推行绩效工资时不宜把“球”踢给“患者”。这反而给医患关系再添新乱。 顾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