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强调,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
“‘公益性’,抓住了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然而,‘公益性’的回归之路并不平坦。”武广华代表说。
一边是患者“有病看不起”,一边是医生“收红包”、“开大处方”。
上月,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
“目前尽管老百姓都感到看病花费很高,但是公立医院大多在亏本经营。”山东临沂市人民医院尹传贵代表道出苦衷。据北京市卫生局今年1月的统计,北京市8家公立医院超过50%的医疗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
一方面,药费太高让百姓“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取消药费加成,医院又陷入困境。“确保政府投入是关键。”尹传贵代表强调:“改革关键要做到由政府对医院亏损项目进行财政买单,如离退休人员工资补偿、亏损医疗项目补偿等,保障医院收支平衡。这样才能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尹传贵说,可以先开展部分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试点工作,逐步推广,并尝试取消药品加成率,调整医疗收费项目。此外,可以明确界定各级财政所应担负的补偿责任。公立医院归属于不同的行政体系,要保障其公益性,就必须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做后盾。
“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是如何真正落实公立性,重点就是补偿机制。”3月7日,卫生部部长陈竺来到山西代表团听取意见时说。
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陈晓燕代表说,大部分基层医院条件落后,“以药养医”仍为医院创收的主体。如果取消药品加成,相应的补偿机制没有及时跟进,一些乡镇卫生院将陷入举步维艰甚至关门倒闭的境地。
一边是三甲医院门庭若市,一边是社区医院、乡镇医院门可罗雀。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20%的大城市,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怎样把病人分流到社区,实现“小病首诊在社区,大病转诊到大医院,康复保健回社区?”这是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环卫所稽查员姚桂萍代表长期思考的问题。
“我建议,一是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政策应着重在医保定点、推行首诊负责制、医保提高社区卫生机构报销比例等方面给予倾斜。二要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家庭医生责任制’、‘全科医师团队’等创新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同感。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安排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到综合公立医院进行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并在深造、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四是建立社区卫生机构和大医院的利益共同体,使二级以上医院的人才、技术、信息、资金、设备等优势更好地向社区医院辐射。”
“另一个不平衡,体现在城乡之间。”尹传贵代表坦言,基层医疗服务离农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尹传贵建议,出台相关帮扶配套政策,加强对大医院、城市医院的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形成以大医院和城市医院牵头带动,市县乡村层层负责,互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帮扶良性运行机制。同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统筹区域卫生规划,解决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提高区域内的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一边是医学毕业生为进大医院就业挤得头破血流,一边是部分基层医院感叹人才难求。
来自安徽省凤台县李冲回族乡鲁中祝代表在调研中发现,1999年以来,高校持续扩招,医学院校招生数也大幅增加,2009年医学类毕业生大约108万人。“相关就业率统计也显示,所有学科大类中,医学类学生就业率排在最末位,去年底广州中医药大学举办的专场招聘会,有1.8万名毕业生竞聘4000个岗位。”鲁中祝代表说。
“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要想进入比较困难。与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鲁中祝说。
鲁中祝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将基层医疗机构逐步打造成医学生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既建设好基层医疗机构,增加它们的吸引力,又扶持医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比如免费提供在大医院的培训,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使他们愿意到基层医院去,下去以后也留得住。此外,高等医学院校也需要开设全科医学,注重考虑为农村服务。在教学大纲的设计、动手能力培养等方面,都要有所突破。
陈晓燕代表也表示,如何引导“大医院”的优秀人才下乡,并使之勤于下乡、乐于下乡,相关人才政策导向也是关键所在。这就需要给这些人才一个合理的报酬,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就像现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的很多政策一样,让大学生乐意到农村去、到偏远地区建功立业。
不久前,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世界性难题解决好。”在医改的关键之年,我们看到了责任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