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事后第三方联合调查组介入调查表明,这是一件本不该发生渎职事件,但悲剧毕竟是发生了,而且是以令人寒心的方式地发生了。
徐宝宝父母反映称,孩子在3日11时左右入院后,一直到下午1时许才挂上水进行治疗,门诊接诊医生要求内科会诊,但管床医生一直没有请内科医生来会诊。晚上毛晓珺医生当班后,患儿几次出现病情恶化征象,其母亲多次请求查看病情,但毛晓珺并未理睬,只顾沉迷于玩网络围棋。无奈之下下跪请求,但仍未撼动值班医生毛晓珺良心的觉醒。继而在护士台下跪请求急救,后来才电话催促集合医生急救。遗憾的是,没等到磨蹭的医生赶来,那个稚嫩鲜活的生命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看完这则新闻,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感到无比的悲凉。真的难以想象,作为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历来被老百姓尊称为"天使"的医生竟能麻木到这种"境界"。将一盘棋和一个鲜活的生命放在天平上,他竟然将良心倾向了棋盘。并且在家属三跪之下,也未能唤醒他的麻木,未能换来他的"举手之劳"。此时此刻,我们真想"请教"毛晓珺:"命"到底算什么?
医院原本是民众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医生原本是生命的捍卫者。可是当医生已经麻木到对生命视而不见之时,我们还能指望谁来捍卫我们的"一次性"生命?难道指望法律?可是法律只能约束人类,并无法控制死神。我们往往习惯性地依赖于道德,可是道德在名利之下已显得极其脆弱,以至脆弱到瞬间便可荡然无存。最后我们似乎只剩下"听天由命"的信仰,在这种被动的"信仰"中不时地透露着对我们这个素有"文明古国"之称民族的嘲讽。
事件虽然在社会各方的监督下,等到了相对公正的处理,相关责任人已经受到了相应的处分。但这公正归公正,并不完全等同于公平。因为责任人被处分的是可弥补的"政治荣誉"或"政治前途"。而患儿被"处分"的是不可再生的生命。医院提供的是"有价"及有限的赔偿,而死者家属付出的却是无价的孩子以及终生无尽的痛苦。"可弥补"赔"不可再生","有价"赔"无价",谈何公正与公平。因此,无论事后多公正的处理,赔偿多大的金额,均弥补不了悲剧的遗憾。但笔者认为,我们作为悲剧的旁观者就应该有责任和义务赋予悲剧本身以价值。那就是必须在悲剧中吸取经验作为后事之师,以避免类似的或者更大的悲剧发生。
正如南京市一家三甲医院的副院长所言:"毛晓珺医生是起个案,但是他的行为不是偶然的,不可否认,一些医生在平时工作中在态度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副院长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导致这种悲剧必然性的根源是医务人员对工作的倦怠,对人性的淡漠,对生命的麻木。这在日渐盛行追求经济效益的医疗行业普遍存在,并像传染病一样新旧交替,代代相传。
笔者认为,如果要根本性地杜绝悲剧重演,只有从两点出发。一是对整个医疗系统管理体制"升级"。二是对整个理疗系统的从业人员的大脑"升级"。这也是捍卫民众生命的两道"防线"。巩固道德的防线,唯有依赖于教育。对医务人员的道德教育应该和业务能力培训一样被重视,并长期不懈地开展、执行。可是如果我们实施长期的道德教育仍然无法阻止某些从业人员道德的下滑时又该如何呢?因此,我们除了巩固道德教育第一道防线以外,我们更不能忽视巩固监督管理机制,这第二道"防线"。作为医疗系统,只有真正做到制度透明,有功必赏,有犯必惩的严厉监督管理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巩固第二道防线,并充分地认识到这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