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申城共有16万医务工作者。上海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合理收入待遇,以此来留住优秀人才,让患者的问诊质量得到保证。作为实践新医改的“主力军”,医务人员今后该扮演什么角色?怎样为他们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勾画乐观的职业前景?专家与市民共同建言献策。
在大医院工作两年的护士小王,原本对护理职业充满热情,但经历了几次麻烦,有些怕了。前不久,一名患者强行插队挂号,被小王阻止。没想到患者“倒打一耙”,向医院投诉小王态度不佳,要求当面道歉。小王起初不肯,院领导几次三番与她交流,希望她能委曲求全,给患者道个歉。最终,小王低着头含着眼泪,说了声“对不起”。
事后,小王拿到医院发的两百元“委屈奖”,挺不是滋味,“说句‘对不起’没啥了不起,但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不管是对还是错,医务人员都要低头认错。职业尊严荡然无存,体现工作价值更无从谈起。”小王期盼有一天,患者讲道理,医生护士也不必受委屈。
由于我国缺乏第三方调解机制,医务人员承担了纠纷调解的主要责任,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汪志明认为,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医生”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目前医患纠纷的解决方式缺乏法律支持,医院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非但不合理,也有损医生形象。上海或可借鉴其他省市的做法,例如宁波市将医患纠纷按等级划分,过了一定界限交由司法部门进行解决,这样的做法不失为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
据悉,本市普陀区、浦东新区等区域已着手探索第三方调解机制。业内专家建言,从国外成熟经验来看,建立调解机制,还应与相关保险配套,完善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医疗责任险等商业保险,只有这样才能让第三方调解变成现实。
老周是一家中医医院的针灸科医生,对他而言,物价再怎么上涨,针灸诊疗费始终“按兵不动”。在诊疗室内,他正为一名患者用针灸治疗哮喘,耗费一个多小时,扎下十几针,累得满头大汗。他说,“别看我忙了这么长时间,收费不过七元。”原来,针灸收费多年来不按病种和患病部位算,只按诊疗次数来算。医生们戏称,就算扎成个“刺猬”,收费还是七元。
老周感到无奈,“医生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长此以往,中医后继乏人,最终对患者不利。”其实,不管是中医医生还是西医医生,适当提高收入待遇,是他们的主要诉求。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说,提高医生待遇,须从调整劳务收费做起。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医生收入待遇应保持持续稳步增长,方能留住人才。反观现实,手术费用低、手术器械价格高,问诊费用低、药费价格高,不合理的收费标准亟待调整。专家也提醒,在调整劳务收费时,也应降低检验检查、药品等费用,避免百姓就诊费用进一步上涨。
除此之外,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也将成为提高待遇的一个方向。复旦大学副校长王卫平教授表示,发达国家常见“铁打的医院,流水的医生”,注册医生可在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内多点行医,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学术交流也不耽搁。上海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浦东新区、虹桥商务区将建设国际医学园。他预计,申城公立医院的医生或可向国外看齐,探索在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内多点执业,弥补单点执业收入不足,改善待遇。
五年前,医生小洪从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后,前往某区级中心医院外科工作。尽管日常工作强度大,小洪仍对自己不放松。除了每天早上查房手术,下午看门诊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报考硕士研究生,晚上不断翻阅资料文献,定期登录专业网站与同行交流,时不时为自己的知识库“充电”。
小洪为啥“自讨苦吃”?他坦白说,大学毕业时,同学们水准不相上下;可如果毕业后的继续教育跟不上,过不了三五年,自己就可能被大医院的同学甩下一大截。像小洪这样不在大医院的年轻医生,大多有个期望: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为不同医院的医务人员搭建同样的平台,不但个人职业前景更为乐观,小医院医生水平提高,患者看病也不必“盯牢”大医院。
专家表示,毕业后的再教育制度不健全,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缺陷。同样水准的医学毕业生,分配到大医院可能成为名医,分配到小医院可能水平停滞不前。在新一轮医改中,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新毕业的医学生进行统一培训,有望逐渐实现不同级医院医生诊疗水平的同质化。
那么,针对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医生群体,继续教育又该如何完善?徐汇区卫生局局长刘诗强建议,除了大医院医生到小医院“传帮带”外,还需建立能促进医生不断提高水平的相应机制。例如,国外每隔几年,对医生注册行医资质都重新考核评定,激励医生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和技能。国内医学界的部分专科学会已开始尝试这一做法,可逐步推广至所有临床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