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卖了之到如今巨资收回,这样一件堪称离奇的买卖行为,折射出政府对于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公益性还是市场化之争的艰难探索。以7500万元卖出,到如今需要3亿元的巨资才能收回,这样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医改和医疗机构必须回归公益做出的令人信服的注解。
当时以7500万元把卫生院卖给个人经营,其目的一是减轻包袱,二是盘活资源,但毋庸讳言,“减轻包袱”恐怕才是当时政府决策的主要出发点,因为当时“70%的卫生院面临亏损,大多数亏损额度在30%以上。”当然,医院亏损,特别是作为乡镇卫生院这样的基层医院亏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医疗部门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原因,更有体制不顺,机制缺乏激励措施等原因。
如果单从“减轻包袱”的目的出发,当时把基层医院卖给个人的效果似乎达到了,“改制后,大约有1/3的卫生院有盈余,1/3持平,另外1/3地处相对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卫生院亏损”。但这种一卖了之的“甩包袱”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却是始料不及的,“卫生院忙着坐诊开方子,公共卫生服务人手配备不足,执行力也大打折扣”,为了提高收益,降低成本,医生们被逼开大处方,“卫生院的药品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80%-90%”,而医疗设备和住院条件却未得到改善。这样一来,导致群众满意度下降、卫生人才流失严重、医疗纠纷不断。
“甩包袱”式的改革,看似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但这种改革并未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换言之,政府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把自己应尽的责任甩给市场,甩给社会,注定是行不通的。余杭区巨资回购医院,正是对当初放逐的政府职能归拢和回归,让其重回公益性,正如当地卫生部门负责人表示的那样,“政府不仅想买回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也想买回全民的健康。”
不过,这种“政府办医”的回归,包办包管公立医疗机构的做法是否能带来完全的社会公益性尚待商榷,事实上,民营医院未必就不能实现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统一,新医改的方向也即是要实现“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民营医院与社会公益并不矛盾,民营医院完全可以作为公立医院的有益补充。
一句话,只要政府真正着眼于公众的切身利益,公共财政投入方向和公共服务理念向“公益”回归,才能避免交更多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