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乃医生和医院的本职工作,做得好,进行嘉奖是应该的。但是,之前我们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新闻:某某医院因为成功抢救了一位乞丐或者一位农民而获嘉奖;我们也没看到过这样的新闻:某某医院救死扶伤没做好而遭受重罚。现在,成功抢救县委干部而获奖40万元的新闻一下子突显在我们的眼前,如果“傻眼”的程度有点夸张,但“五味杂陈”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感觉。
首先得说明的是,尽一切可能抢救干部英雄覃俊,既是医院和医生的本职所在,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期盼。在覃俊住院期间,群众频频送出民间偏方;在其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群众双眼止不住泪水下流,就是群众最真切的表达。在群众潮水般的非议中,覃俊只不过因为身份是县委干部,而被拿来说事儿,他本人也是受害者。如果要道歉的话,柳州市委不仅要对老百姓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也应该对覃俊深深鞠上一躬:“咱好心做了错事”。
我们之所以感到五味杂陈,一是出自群众对医院和医生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患者的对比,没有钱别跨进医院的大门,没有红包放不下悬坠的心,这是群众普遍接受的现实。很多百姓都遇到过没钱被拒治、没钱被停药的经历。而干部患者呢,不仅有公费医疗,而且有高干病房,更有医院最强的核心技术力量、最优秀的医护人力资源。现实的对比,群众心里怎么会没有想法呢?
二是出自群众对“抢救干部获奖40万”社会负面影响的担忧。作为公共产品的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最基本的原则就应该是“人人平等、一视同仁”,而柳州市委“抢救干部嘉奖40万”的决定,透露出来的价值导向却非如此,而是活生生地将病人根据不同身份划出了不同等级。如果这种价值导向发酵,人们就会担心,同人同命、生命平等是假话,我如果既没钱又没权,医院和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是不是就会打上折扣!?
在柳州市委的决定中,“成功救治”一词也显得格外刺眼。虽然现代技术发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依赖医疗技术治疗病患或延长病人生命,但人的生命是有自然规律的,医院和医生能够做的,就是“尽人心尽人力”,至于最终能否“成功救治”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听天命”。那好,现在医院“成功救治”了干部英雄,就有了嘉奖,如果医院没有救治成功,嘉奖还会有吗?如果没有,无疑会给医院和医生一种暗示,有把握我就尽力,没把握我也不必耗费太多精力。政府需要引导的,恰恰是医院和医生“尽人心尽人力”救死扶伤的过程,而不应该简单地看最后的救治结果。
当然,可以质疑的地方还有许多。比如,这种嘉奖早就纳入财政预算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市委说奖就奖,是不是证明了严格执行预算是一句空话?在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柳州市工人医院只不过是被嘉奖的对象,他们只是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所有的口水,不应该针对医院,也不应该针对医生。相反,我们应该为他们在这次抢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度负责精神”,给予肯定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