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自己的病情恶化,10月24日,宋先生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湘雅医院35病室联系周医生。结果发现,这里根本没有此人。情急之下,宋先生将没吃完的部分“特效药”拿到医院鉴定,结果发现都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补养品。
“医院的回访制度,一般是针对出院一年以内的病人进行,对10年以前的病人一般是不可能进行回访的。”护士长告诉宋先生,“回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患者康复情况,提供心理咨询和卫生常识,医生是绝对不允许私自售药的。”
这是一个骗局!宋先生惊讶之余,不禁纳闷:“我只住过一次院,住院时要给医生报单位、家庭住址、家庭电话等详细信息,而这些信息从未在其他医疗机构填写过。骗子是如何获取我的就医信息的呢?”
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患者都质疑医院保护就医信息不力。今年6月,在长沙某医院住院生子的黄女士说,出院后的几个月,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推销母婴用品的电话,这些商家对黄女士的职业、住址以及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
黄女士一直以为商家是凭私人关系向医院了解到自己的资料,直到后来,她才从一名经常送货上门的推销员口中得知,是医院将产妇的详细资料“卖”给了商家。该推销员还告诉黄女士,长沙很多医院都有这样的“业务”往来。
业内人士指出,这几年,各大医院在服务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比如把收费窗口放低、敞开;安排专门的导医人员,引导患者合理就诊等。但对于如何保护患者个人信息的问题,大部分医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该人士表示,其实医院完全可以把姓名用编号来代替,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就医,也不会泄露患者的隐私。
无独有偶 ,就在宋先生发现被骗的当天,一位曾在省人民医院住院的女士也接到类似诈骗电话,好在该女士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才避免了损失。
究竟是谁泄露了病人的住院资料,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呢?记者采访了两家医院,得到的答复大体一致: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医院对这些信息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一般会封存备档,泄露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有机构或者个人串通起来贩卖就医者资料,这是侵犯个人隐私的违法行为,医院一定会联合有关机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一位医生这样对记者说。
湘雅医院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许多患者在求医过程中都不太注意对于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的保密,也没有对自己各项检查单据的安全性给予过多的考虑,这容易让犯罪分子钻空子。他介绍,很多患者对医学知识了解少,骗子随便讲几个医学名词就把他当成了专家,交谈过程中患者无意间就抖出了许多就医信息。
你是否遭遇过个人信息被泄露后的麻烦事,平时生活中哪些不注意的小细节最易泄露自己的“隐私”,欢迎拨打热线0731-84326110,给大家提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