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学銮:我不赞同这种做法,冷冰冰的钢盔,非但对付不了“医闹”,保证不了医生安全,解决不了日益恶化的医患矛盾,反而会拉大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距离。
高海鹏:戴钢盔是个别现象,我本人并不主张,都说医生是白衣天使,可有谁见过戴上钢盔的白衣天使?太不成体统了!即使这样,医生的安全还是得不到保障,医院有点哗众取宠了。
在我们医院,北京市和平区派出所就派驻了一名警员来维护治安。在患者家属闹得厉害时,通过他的调节,事情比较容易解决。但这并不能减少医闹事故的发生率。只能说,在医患矛盾激化的特定阶段,需要警方的调节,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宋小姐(患者):这明摆着用专政工具对付平头百姓。你想想看,医院门口守着一排武警,这不是不打自招,承认自己医院有问题嘛。这样的医院谁还敢去?
张先生(患者家属):一些医生开大处方、重复检查、收红包、吃回扣,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在这种情况下,医务界人士不自我检讨,反而提出让警察长驻医院保护自己,真让人啼笑皆非!
孙女士(医务人员):这事就是没出在自己身上,不从事医务工作的人根本没法体会我们的心情。本来每天工作就挺累的,还得因为“医闹”提心吊胆,说不定哪天人家就找上门来了。这时候,只能靠戴钢盔保护自己。
苗先生(警务人员):“医闹”围攻医院和医务人员,突破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范围。医患纠纷不像单纯的治安案件那么简单,作为警察,我们很难判断谁是职业“医闹”,因此只能调解,随便抓人是没有依据的。
夏学銮:对于“医闹”来说,他们是打着维护患者权利的旗号,最终为了谋取私利。而医疗费用过高、医疗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才是滋生职业“医闹”的天然土壤。这些问题早就让患者积了一肚子怨气,一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很容易爆发出来,这些因素恰恰给“医闹”提供了市场。
北京国源律师事务所吴俊律师:首先,鉴定、赔偿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这是体制问题。其次,媒体也有责任。平时媒体报道的高额赔偿案例太多,这难免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凡有关医疗纠纷的,就是患者胜、医院败。再次,一些医院对“医闹”妥协,公安机关没有完全按法律程序处理,无形中助长了这一情况的发生,给人一种“大闹大赔,小闹小赔,闹则得利”的印象。
张先生(患者家属):打官司是那么容易吗?先要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按他们说的鉴定程序至少得走1年,鉴定费也好几千块,可搞医疗鉴定的都是医院自家人,万一他们做手脚怎么办?到时候恐怕又搭钱又白费劲。
宋小姐(患者):在“医闹”问题上,我觉得医院首先得深思。说“医闹”是暴力,那动不动就乱收费上百万元的医院,一天按25个小时收费的医院,花几千元却把孕妇检查成不孕症的医院,难道就不是“暴力”了?
高海鹏:职业“医闹”的出现和泛滥,既不在于患者的强词夺理,也不在于医院的推卸责任,这些原因都是表面现象。由于医疗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所以医闹也更受到关注。目前,医患之间有很多误解,治本的唯一办法就是沟通,双方的想法应该让对方知道,增强彼此间的信任。
夏学銮:前不久,有医卫界人士建议,可以建立一种类似于交通事故处理的办法,解决医疗损害的救助问题。比如,通过一个类似基金的机构实现救助,不论医院是否有责任,患者家属都能得到经济上的救助。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在在医疗机构里面经常活动的群体,他们不是倒号,而是找一些发生医疗纠纷和可能发生医疗事故的人,他们借这个名义,到医院通过闹事获得经济好处。所以,媒体把他们叫‘医闹’,就是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