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是医生的天职。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一个合格的医生,认知、践行这个理念,也是恪守职业道德的底线。
然而,在现代文明社会,我们却看到了和医生天职极不和谐的事——仅仅因为没有床位,就将急症病人拒之门外,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对此,医院、医生的解释颇含无奈。笔者认为,在无奈的背后,隐藏的也许是人性的冷漠。正是这份冷漠,让一个17岁的男孩承受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痛苦,甚至留下一生的阴影。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行业、单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规章制度的施行,对于规范化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生命和危机面前,我们是否应该打破常规,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第一要义呢?
早在古希腊,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曾经说过,“医生全部医术的首要目标就是治好有病的人。如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这一目标,那么应该选择最简便易行的方法。”这一朴实语言背后,阐示的是职业道德准则。人皆有心,人应有德,良知是做人的基准,更何况是对于以救人性命、去人苦痛为工作目标的医生而言。
“医者父母心”,当有人面临危难、生命遇到危险时,我们应做的是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这样的人与事曾经让我们一次次感动。但是,这次,即便是病人已经上门,甚至于苦苦哀求,个别医生却将病人像皮球一样直接踢开,甚至连善意的告诫和帮助也没有。
其实,细想一下,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医院的所谓相关规定,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医生的这份冷漠“制度化”,为医生的冷漠提供了“理直气壮”理由。这样不合情理的规定,本来就有悖于医生的职业道德,我们希望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作为医生,除了有精湛的医术外,更应该有一颗悲悯的心。在医院里,我们也曾见到类似于“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这样的标语。我们希望这样的标语,并不只是停留在墙壁上,而更应该深入每个医者的心中。
一个没有同情心的医生,一家推三阻四的医院,不仅是医疗事业的悲哀,更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