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许多慢阻肺患者在一年内可能“爆发”两次以上的急性加重,而每一次的急性加重,都可能导致症状及肺功能不可逆转的恶化,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较重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从而加快疾病进程,增加死亡风险。
上海医学会呼吸学会慢阻肺学组组长、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周新教授表示,大部分与慢阻肺相关的医疗、经济和社会经济影响,都是由急性加重住院所造成的。有数据显示,慢阻肺患者一次急性加重的住院费用至少为1万元-2万元,而如果能坚持长期维持治疗,全年的治疗费用只有一次急性加重住院费用的一半。急性加重期间产生的相关费用占到了一般患者整体治疗费用的40%-70%.
周新教授指出,慢阻肺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在“稳定期”时就未雨绸缪,通过使用包括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在内的维持治疗药物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急性加重。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处于稳定期的慢阻肺患者,可从一天一次的噻托溴铵(思力华)长期维持治疗中获益:改善肺功能、降低急性加重发生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周新教授强调说,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等症状,往往是即将进入相对频繁发生急性加重阶段的预警信号。因此在病情恶化、出现频繁急性加重前就应该及时展开治疗,坚持长期治疗。
“聪明的患者往往是通过坚持长期治疗来预防慢阻肺的急性加重,而不是在发生急性加重时接受短期的急性加重相关治疗,待急性加重基本恢复后,又忽视平时的维持治疗对急性加重的预防作用。当然,除了坚持长期治疗外,慢阻肺患者还可以通过戒烟、接种流感疫苗、接受肺康复治疗等方式来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周新教授说。
据悉,慢阻肺的防治今年已被列入《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目标是要将40岁以上慢阻肺的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