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八条脉同脏腑都没有直接的属络,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中医理论认为,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可由奇经予以补充。奇经与肝、肾、子宫、脑、髓等奇桓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相互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有一定的联系。
(1)督脉起始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长强穴,向上行于脊柱内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上行至头顶,经额部下行至鼻柱。
功能与主治病症:督脉在循行中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神经、循环、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头面部、项、背腰骶部病症。第1~7胸椎的腧穴,主治心肺疾患;第8~12胸椎的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疾患;第1~5腰椎的腧穴,主治肾、膀胱、肠疾患;骶椎部的腧穴,主治泌尿生殖疾患;头部的腧穴,主治头面疾患和神经病。
(2)任脉起始于小腹内,下行出于会阴部,上行与外生殖器联络,经过耻骨处入腹,沿着腹内正中线上行,通过横膈肌进入胸腔,上行经咽喉至口唇部承浆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环绕口唇,分别上行进入目眶下(承泣,属足阳明胃经)。
功能与主治病症:任脉在循行中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主治泌尿生殖、神经呼吸、消化、循环系统病症;面部、颈、胸、腹部病症。如肺病、心病、胃病、胸膈病、小肠疝气、赤白带下等。
(3)冲脉起始于小腹内,向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的脉于气冲(腹股沟股动脉)处于足少阴肾经交会,沿着腹部、胸部两侧上行至颈部咽喉,再上行至面,环绕口唇。
功能与主治病症:冲脉为兑统诸经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能容纳来自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主治胸腹痛、气上冲心、胸脘满闷、结胸、反胃、肠鸣、水气、泄泻、胁胀、脐痛、胎衣不下、血崩昏迷、小腹疼痛、月经疾患等。
(4)带脉起始于季胁部的下方,斜向下行至带脉穴横行绕腰腹一周。
联系的经脉:联系胆经、肝经、脾经、胃经、肾经、任脉和督脉。
功能与主治病症:带脉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状如束带,故称带脉而约束诸经。带脉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故带脉与冲、任、督三脉有密切关系。主治痿症,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腰腹胀满、脐周围腹痛、阴股痛、胁肋痛等。
(5)阴跷脉起始于足内踝之下的照海穴,经内踝之后、小腿和大腿内侧面上行至阴部,再经腹部、胸部至颈部缺盆(锁骨上大窝),继沿颈部上行至面部,于目内眦与阳脉相会合。
功能与主治病症:阴跷脉从下肢内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卫气的运行主要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阴,主目闭而欲睡。主治阴跷脉气失调出现的肢体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咽喉气塞、小便淋沥、隆闭、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痉挛胃气上逆、打嗝、梅核气等。
(6)阳跷脉起始于足外踝之下的申脉穴,沿外踝之后、小腿和大腿外侧、腹侧部、胸侧部上行,经腋窝之后上肩,再沿颈部上行至面,挟口角,进入目内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与阴跷脉相会合,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经头顶部向后至项部,与足少阳胆经会合于风池穴处。
联系的经脉:联系膀胱经、胆经、小肠经、大肠经、胃经和阴脉。
功能与主治病症:阳跷脉从下肢外侧上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主目张不欲睡。主治腰背强直、腿肿、恶风、自汗、头痛、目生云翳、视物模糊、两眼发红、眉棱骨痛、手足麻痹、拘急、厥逆、吹乳、耳痛耳鸣、鼻衄、癫痫、骨节疼痛等。
(7)阴维脉联络诸阴经之脉,起始于小腿内侧筑宾穴,沿小腿、大腿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相会合,继而上行,经胸部至颈部,与任脉相会合于颈部天突,廉泉穴处。
功能与主治病症: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阴维脉维络诸阴经,交会于天突、廉泉。在人体各项生理机能正常时,阴阳经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如果功能失常,则出现病症。主治心脏疾患、胃痛、胸腹痛、中满、痞胀、肠鸣泄泻、食难下膈、腹中积块、胁肋疼痛、心烦。
(8)阳维脉联络诸阳之脉,起始于足跟外侧金门穴,向上出于外踝,沿小腿、大腿外侧之胆经上行,经髀枢(髋关节)、腹侧部、胸侧部、腋窝之后上肩,经颈部、面部至前额,沿头部向后至顶部,与督脉会合于风府、哑门穴处。
联系的经脉:联系膀胱经、胆经、小肠经、三焦经和督脉。
功能与主治病症:阳维脉维络诸阳经,交会于督脉的风府、哑门。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经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如果功能失常,则出现病症。主治发冷、发热、腰痛、肢节肿痛、头项疼痛、手足热、盗汗、自汗、肢体乏力、懒于行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