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上消主要表现为烦渴引饮,中消主要表现为消谷善饥,下消主要表现为小溲如膏。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饮食习惯、肥胖有关。近年来,消渴病发病年龄日趋提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发病人数日趋增多,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难症之一。本病主要是指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其他如尿崩症,因为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饮食所伤如过食辛辣、鱼腥、乳酪、甜腻、油煎之品,或过于饮酒,则可损伤脾胃阴液,使肠胃积热,化燥伤津而致消渴病。
2.情志所伤当外来的精神刺激突然、强烈或持久不除,使情志激动过度,超过生理活动的范围,加之人们又不能正确对待外来刺激,从而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如忧郁恼怒则可伤肝,使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上犯,消烁肺胃津液而发消渴病。
3.房劳所伤房事不节制,即性生活过于频繁。房事过度则伤肾,耗伤肾精,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内生之虚火扰动人体之后,使人更欲房事,如此恶性循环。因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根本,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而发消渴病。
4.温燥药物所伤有人意欲长寿或快情纵欲而长期服用温燥壮阳补肾之剂,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均可燥热内生,损伤津液,阴津亏损而致消渴病。
1.上消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2.中消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口渴,尿多,苔黄,脉滑实有力。
3.下消肾阴亏虚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膏脂,或尿甜,口干唇燥,舌红少苔,脉沉细。阴阳两虚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脂,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男性可有阳痿不举,女性可有阴部瘙痒,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上消者,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者,治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下消者,肾阴亏虚治以滋阴固肾,阴阳两虚治以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部位及取穴:腹部、胁肋部;肺俞、胰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中脘、气海、关元、曲池、三阴交、足三里、神阙、命门、心俞、膈俞、阳陵泉、中府、云门、膻中、期门、章门、血海、太溪、然谷、八髎.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按法、揉法、摩法、搓法、擦法、点法。
操作:
(1)基本操作:术者以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依次施于肺俞、胰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中脘、气海、关元等穴,重点在胰俞,每穴约1分钟;用拇指按曲池、三阴交、足三里各约1分钟;掌揉神阙约2分钟,掌摩腹约3分钟;掌搓两胁肋部约1分钟;横擦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
1.注意个人卫生,消渴病患者皮肤抵抗力较低,如不注意皮肤卫生易引起皮肤破溃感染;又往往胃火炽盛,如不注意口腔卫生则易形成口腔糜烂、口腔炎等。
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生活要有规律,寒温要适宜,保证充足睡眠,以防止感冒及肺部感染,减少并发症等。
3.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不宜食后即卧、终日久坐,以增强抗病能力。
4.节制饮食和情欲,不仅要控制食量也要控制品种,少食酒肉之品和面食等。心情保持舒畅,尽可能减少忧、思、恼、怒之情。节制房事以保肾精,避免肾阴进一步亏耗。
5.早期消渴病患者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故感觉不到治疗的迫切性,以至于不肯坚持治疗。但是如果发生了慢性合并症将是不可逆性病变,甚至难以控制其发展,所以要教育患者了解在发病早期就应坚持治疗的重要意义。
6.坚持持久调养,消渴病系慢性进行性疾病,多有宿根,一般很难立即见效。因此要有信心、恒心,即使经过治疗调养,“三多”症状消除,体重恢复正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也不能立即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