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常见病症。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出现,也可为多种疾病的伴发症状。严重的呕吐常使津液丧失过多,出现气阴亏损,气随液脱的危重表现。长期反复呕吐,可导致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等后果。此外,小儿哺乳后,乳汁自口角溢出,称为“溢乳”,多为喂养不当,乳哺过量或过急所致,不属病态,也不属本病讨论范畴。
1.乳食积滞小儿胃腑较小且薄弱,婴儿若喂养不当,乳食过多,或进食过急;较大儿童过食生冷油腻厚味等不易消化食物,积于胃中,可致中焦壅塞,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升降失司,胃气上逆而发呕吐。
2.胃中积热胃为阳土,性喜清凉,如因乳母过食炙煿辛辣之物,乳汁蕴热,儿食母乳,以致热积于胃;或较大儿童过食辛热食物,感受夏秋热邪,热积胃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呕吐。
3.脾胃虚寒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乳母平时过食寒凉生冷之品,乳汁寒薄,哺乳婴儿时易使其脾胃受寒;或稍大小儿恣食瓜果生冷,寒积中焦;或患病后过用寒凉之药,损伤脾胃,皆可导致脾胃虚寒,功能减退,胃气上逆而发呕吐。
4.肝气犯胃较大儿童为情志所困,如环境不适,所欲不遂,或被打骂,均可致情志怫郁,肝气不舒,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而呕吐。亦可因肝胆热盛,火热犯胃,导致突然呕吐。
1.乳食积滞证呕吐物多为酸馊乳块或不消化食物,厌食,口气臭秽,脘腹胀满,吐后觉舒,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有力,指纹紫滞。
2.胃热气逆证食入即吐,吐物酸臭,呕吐频繁,口渴多饮,面赤唇红,烦躁少寐,大便臭秽或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
3.脾胃虚寒证食后良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物多为清水稀涎或不消化乳食残渣,酸臭不甚,伴面色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食少不化,腹痛喜暖,便溏,舌淡苔白,脉迟缓无力,指纹淡。
4.肝气犯胃证呕吐酸苦,嗳气频作,每因不良情志刺激加重,胸胁胀闷不舒,心情郁闷,易怒易哭,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指纹紫。
治则:降逆止呕。乳食积滞证者,治以消食导滞;胃热气逆证者,治以清胃泻火;脾胃虚寒证者,治以温中散寒;肝气犯胃证者,治以疏肝理气。部位及取穴:胃经、脾经、板门、内八卦、脾俞、胃俞、腹、足三里、涌泉、天河水、三关、天柱骨、肝经、胁肋。
操作:
(1)乳食积滞证:清胃经300次、补脾经300次、揉板门200次、运内八卦400次、揉脾俞300次、揉胃俞300次、分腹阴阳100次、揉足三里300次。
(2)胃热气逆证:清胃经500次、清脾经300次、揉板门300次、运内八卦300次、揉涌泉300次、揉脾俞300次、揉胃俞300次、清天河水500次。
(3)脾胃虚寒证:补脾经500次、推三关500次、揉板门300次、运内八卦300次、推下天柱骨300次、揉脾俞300次、揉胃俞300次。
(4)肝气犯胃证:清肝经500次、揉板门300次、运内八卦300次、清胃经500次、搓摩胁肋100次、揉脾俞300次、揉胃俞300次。
1.对婴儿,哺乳时不宜过急,以防空气吞入;哺乳后,将小儿竖抱,轻拍背部,使吸入的空气排出,然后再让其平卧。
2.喂养小儿时,食物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少进食辛辣、炙煿和有腥臊等异味的食物、饮料等。
3.饮食清洁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品,不恣食生冷。防止食物及药物中毒。
4.呕吐较轻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进少量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较重者应暂禁食,然后用生姜汁少许滴入口中,再用米汤内服。必要时补液。
5.小儿呕吐后应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吐物,避免吸入气管引起其他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