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指体温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症。小儿十分常见,可表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临床上小儿发热还应与运动后、衣着过厚或饮热水等所引起的体温一时性升高相区别,后者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
1.外感发热小儿形气未充,肌肤疏薄,表卫不固,加之冷热不能自调,故易为外邪侵袭。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开窍于鼻。风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客于肺卫,而见恶寒发热鼻塞等。外感发热又有风寒,风热之别,但以风寒多见。肺脏受邪,失于宣降,水道通调失常,津液停积为痰,阻于气道;甚则乱扰神明,引动肝风,而见挟痰、挟食、挟惊等兼证。
2.阴虚内热小儿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久病累及脏腑,耗气伤阴,阴亏而火旺,火旺则阴愈亏,以致虚热不退。
3.肺胃实热外感不愈,内伤于肺,或它脏有病传之于肺;亦或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造成肺胃壅实,气机郁滞化热。
4.暑热夏季小儿为暑热所伤,肌腠受灼,内侵肺胃,暑热不宣,郁结于内而发热。
1.外感发热证
(1)风寒证: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喉痒,苔薄白,脉浮紧,指纹鲜红。
(2)风热证:发热,微恶寒,少汗,鼻塞,流稠涕,打喷嚏,咽喉红肿疼痛,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2.阴虚内热证潮热,面红,盗汗,心烦少寐,食少,形瘦,舌红苔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3.肺胃实热证高热,面红,烦躁,纳呆,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深紫。
4.暑热证发热不退,气候愈热,体温越高,伴有口渴、多饮、多尿、汗闭等,入秋天凉,症状能自行消退。
治则:清热。风寒证者,治以疏风散寒解表;风热证者,治以疏风清热解表;阴虚内热证者,治以滋阴;肺胃实热证者,治以清泻肺胃;暑热证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治以清暑。部位及取穴:天门、坎官、太阳、迎香、肺经、肺俞、风池、三关、肩井、二扇门、天河水、六腑、天柱骨、脊柱、上马、肾经、涌泉、板门、心经、肝经、胃经、大肠。
1)风寒证:开天门100次、推坎宫100次、揉太阳100次、揉迎香200次、清肺经300次、揉肺俞300次、拿风池5次、推三关500次、拿肩井10次、掐揉二扇门10次。
2)风热证:开天门100次、推坎宫100次、揉太阳100次、揉迎香200次、清肺经500次、清天河水500次、揉肺俞200次、拿风池5次、退六腑300次、推下天柱骨200次、推脊50次。
(2)阴虚内热证:揉上马300次、补肾经300次、揉涌泉300次、清板门300次、清天河水500次、清心经300次、清肝经300次。
(3)肺胃实热证:清胃经500次、清大肠300次、清肝经300次、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500次、退六腑500次、推脊100次。
(4)暑热证:开天门100次、推坎宫100次、揉太阳100次、清肺经500次、清天河水500次、退六腑500次、清板门300次、推脊50次、揉涌泉300次。
3.积极针对原发病症进行治疗,对高热不退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