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野葛主产于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等省;甘葛藤多为栽培,主产于广西、广东等省,四川、云南地区亦产。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干燥。生用,或煨用。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本品甘辛性凉,轻扬升散,具有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之功。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选用本品。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可与薄荷、菊花、蔓荆子等辛凉解表药同用。若风寒感冒,邪郁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无汗,目疼鼻干,口微渴,苔薄黄等症,常配伍柴胡、黄芩、白芷、羌活等药,如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本品既能辛散发表以退热,又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故风寒感冒,表实无汗,恶寒,项背强痛者,常与麻黄、桂枝等同用,如葛根汤(《伤寒论》);若表虚汗出,恶风,项背强痛者,常与枝枝、白芍等配伍,如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2.麻疹不透。本品味辛性凉,有发表散邪,解肌退热,透发麻疹之功,故可用治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畅,常与升麻、芍药、甘草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若麻疹初起,已现麻疹,但疹出不畅,见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者,可配伍牛蒡子、荆芥、蝉蜕、前胡等药,如葛根解肌汤(《麻科活人全书》)。
3.热病口渴,消渴证。本品甘凉,于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用治热病津伤口渴,常与芦根、天花粉、知母等同用。治疗消渴证属阴津不足者,可与天花粉、鲜地黄、麦门冬等清热养阴生津药配伍,如天花散(《仁斋直指方》);若内热消渴,口渴多饮,体瘦乏力,气阴不足者,又多配伍乌梅、天花粉、麦冬、党参、黄芪等药,如玉泉丸(《沈氏尊生书》)。
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本品味辛升发,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故可用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苔黄脉数,或湿热泻痢,热重于湿者,常与黄芩、黄连、甘草同用,如葛根芩连汤(《伤寒论》)。若脾虚泄泻,常配伍人参、白术、木香等药,如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此外,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有明显降压作用,能较好缓解高血压病人的“项紧”症状,故临床常用治高血压病颈项强痛,如北京同仁堂生产的愈风宁心片即由葛根一味药组成。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2.《名医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
3.《药性论》:“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疾解热。”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黄酮类物质如大豆苷、大豆苷元、葛根素等,还有大豆素-4,7-二葡萄糖苷、葛根素-7-木糖苷,葛根醇、葛根藤素及异黄酮苷和淀粉。
2.药理作用:葛根煎剂、醇浸剂、总黄酮、大豆苷、葛根素均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能扩张冠脉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有明显降压作用,能较好缓解高血压病人的“项紧”症状。葛根素能改善微循环,提高局部微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集。葛根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对小鼠离体肠管有明显解痉作用,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肠管痉挛。葛根还具有明显解热作用,并有轻微降血糖作用。
3.临床研究:①据报道,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葛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所致的心率失常,与不用葛根的病例相比,前者可明显缩短用药时间,并且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具有抗心率失常的作用,特别是对缓慢性心率失常者有提高心率的作用(中医杂志,1999,40(4):198)。②临床观察,脑梗死患者在使用葛根素后可使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等显著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聚集性降低,增快血液流速,增加红细胞携氧能力,有助于改善脑组织缺氧,扩张脑血管及外周血管,可适用于脑梗死的各期患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2):120)。③葛根黄酮有扩张脑及内耳血管的作用,改善内耳循环,促进耳聋的治愈。用葛根黄酮片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68例,总有效率为88.2%,治疗耳病性眩晕82例,总有效率为89%(中医杂志,1999,40(3):133)。④葛根素注射液可加速乙醇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治疗急性乙醇中毒82例,结果表明葛根素注射液可显著缩短苏醒时间和苏醒后头痛消失时间(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12):34)。此外,葛根还可用治血管神经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风湿热、中暑、抽动-秽语综合征、痛经、变态反应性疾病、迟发性运动障碍、β受体功能亢进症、内痔、慢性鼻窦炎等病。
为葛的未开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功能解酒毒,醒脾和胃。主要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常用量3~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