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格消毒消毒包括针具、患者穴区和医者双手。其中针具消毒是重要一关,特别在针刺治疗乙型肝炎等一些传染性强的病症患者之后,针具应作特别消毒,在有感染病灶的部位,避免针刺。其次是要重视对毫针及注射器以外的针灸用具的消毒,如三棱针、皮肤针及火罐等。患者穴区,应根据部位、针灸的方式的不同,准确把握消毒的严格程度,如耳穴、足部的穴位(易污染)应比其它的穴位更重视消毒;穴位注射、穴位埋针(包括穴位埋植)应比一般针刺更注意消毒。另外,从微生物学的观点看,肌肤的化脓性感染以葡萄球菌多见,致病的葡萄球菌广泛的分布于自然界,在人体的皮肤可生存较久,常隐蔽在毛囊、汗腺及皮脂内。葡萄球菌的最宜温度是37℃,在夏天人体的新陈代谢快,汗腺分泌多,就为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因此夏季的针眼感染更加多见。所以,消毒还应重视气候因素,夏季应消毒严格一些。总之,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一次性消毒针灸针各医者针刺时带无菌手套针刺部位,在2h内不要用生水洗涤。去针后,如针孔较大或有出血现象,应该用消毒棉球揉压,使其止血及闭合。
特别要指出的是杜绝隔衣进针,否则极易发生感染。如某一32岁男性患者,因咳嗽2周就诊。穴取肺俞、阿是(背部)、合谷、外关、丰隆等穴,均用泻法。期间因气候寒冷,肺俞、阿是两穴予隔衣进针,第4天患者自觉背部针刺处痒痛,并有粟粒大小的皮肤隆起,但未予介意。1周后局部疼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加剧,遂发现针孔周围明显红肿,直径约3cm左右。
二、穴位注射和穴位结扎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将所用治疗药液,预先进行了解,不要使用失效或变质的药物。穴位结扎时,不要让肠线线头露出表皮,要求病人(或其家属)做好术后护理。
三、避免在有感染的部位进行针灸治疗。针具没有进行认真的消毒,术者的手直接接触针身,针刺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这都有可能使针眼感染。尤其是锋钩针、园利针、火针,因为针粗,治疗时局部损伤较大,就更易引起针眼感染。如果使用园利针、锋钩针、火针等较粗的针,或相关容易感染的患者,应用25%碘酒涂在穴位上,待完全干后用75%酒精拭去碘酒,酒精干后可开始针刺,针后要求在24h内患处不应着水。
四、施灸法时,宜避免烫伤,特别是在局部皮肤感觉较迟钝时或糖尿病患者,更应注意。在进行着肤灸时,要注意对灸伤的护理。糖尿病人严禁化脓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