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学》—— 艾伦脑科学研究所(the 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的研究者发现: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的同一基因其活动模式也有所不同。该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治疗性药物存在效力与副作用的个体差异,因而对个体化医疗也将有(指导)意义。
这一研究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本周早版上。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将系谱关系明确的七组遗传背景各异的小鼠中的49个不同的药理学相关基因的每一个在大脑中的表达或开启位置作了比较。 通过对超过一万五千细薄的组织切片上的203个不同的大脑区域的分析,他们准确地画出了这些基因活动区域地图并(使之)精确到个体细胞水平。所有这些基因都负责熟知的药品(诸如抗抑郁药、精神抑制药与包括百忧解、舒馬曲坦与安理申等在内的止疼片)的分子靶标的编码。
在小鼠不同的遗传群组或品系之间, 受检查的基因中超过半数的表达模式显示了显著的、本地化的差异。比如说,多巴胺D2受体基因(该基因对再普乐<Zyprexa,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与躁郁症> 的作用靶标进行编码)在某一小鼠品系的一个称之为内嗅皮质的与记忆有关的区域很活跃,但在其它两个品系(的相关区域)则不然。因为大脑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功能,基因活动定位的变化可能有其功能性的意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的首席执行官员Allan Jones 说:“很清楚,要了解基因转化为个体与种类之间的行为与其它差异的具体过程,就必须把眼光放远,不为基因本身的遗传系列所局限。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遗传背景,即组成个体基因组的基因变异的特定融合,能够影响一个给定基因活动受调控的具体过程以及该基因的表达位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总的来说,来自该研究的数据显示遗传(背景)关联越近,其基因表达模式的差异也就越少;关联越是疏远,差异也就越大。令人感兴趣的是,研究者发现小鼠遗传品系之间的表达的变异更可能在新近进化的大脑区域中被发现。这些区域与诸如认知、社会行为、学习与记忆等次序功能的关联性是最为常见的形式。
Jones说:“这个研究显示大型数据集可用于揭示基本的生物模式,而用其它方式则可能与之失之交臂。个体与种类之间的重大差异可能由基因表达的许多细小但清晰的差异的整合的结果。
他又补充说:“目前我们正在着手进行的艾伦人类大脑图谱计划,将提供众多捐赠者全脑基因表达数据;这一计划将有助于研究者将这些研究结果从动物模型转化为人类系统模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