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主要指将两种抗菌机制或抗菌谱不同的药物同时用于治疗同一种感染,如阿莫西林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对同一患者同时应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其罹患的不同感染,不属严格意义的联合用药,而属合并用药,如对合并细菌、真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同时行抗细菌与真菌治疗。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药物抗菌活性与抗菌谱、细菌耐药性及不良反应均会产生影响。
抗菌活性与抗菌谱体外研究显示,两种不同类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相加、拮抗与无关四种结果。将各种抗菌药物在联合后与联合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值相加所得的联合抗菌分数(FIC)是评估联合用药结果的指标,FIC<0.5、0.5~1、1~2和≥2分别表示存在上述四种结果。
临床用药的目的在于获得协同与相加效果。研究显示,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药物、磺胺与甲氧苄啶、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可产生协同效果,而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的药效学结果尚难确定。
扩大抗菌谱亦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之一,尤其是针对严重或多重细菌混合感染等情况。例如,继发性腹膜炎存在革兰阴性杆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的可能,临床可选用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治疗;CAP可能存在非典型病原体混合感染,可选青霉素类联合大环内酯类。在上述情况下,可不考虑两药联合的可能拮抗作用。
细菌耐药机制之一是抗菌靶位自发变异与抗菌药物的筛选。通常,细菌对单一抗菌药物耐药变异率为10-8左右,对两种药物产生耐药的理论几率为10-16,这将使耐药所需细菌数量超过实际感染细菌量,可避免细菌耐药产生。
但错误的联合用药亦会导致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如阶梯式逐步联合抗结核治疗易导致多重耐药、甚至全耐药结核菌产生。
不良反应联合用药的协同效果可减少单一药物剂量,避免剂量过大所致不良反应。如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