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病理生理的改变HICH常在发病后10~20min就形成血肿的最大范围,一般不再继续扩大,最多在1~2h出血即停止。6~7h后,由于血肿急性占位挤压及血流分解产物对周围脑组织的损害,使血肿周围的正常脑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周围出血,海绵样变性及组织水肿等病理改变。24~48h脑水肿达到高峰,脑疝常发生于此期。
1.2以出血后6或7h以内作为穿刺时机的观点Kaneko等是最早提出超早期清除血肿的学者。而国内学者有将出血后6h以内作为穿刺治疗的超早期,也有将出血后7h以内作为穿刺治疗的超早期。如杨跃进等对出血6h内的9例HICH病人行穿刺抽血治疗,结果8例生存良好。杨立庄等将174例HICH分成三期进行清除血肿治疗,结果超早期(7h内)有效率(50.7%)优于早期(8h—5d)和晚期(6d以上),死亡率超早期组低于早期组,与晚期组大致相同。林忠等也认为7h内穿刺抽血,病人意识恢复早,肢体功能恢复快。由此可见,6或7h以内的超早期清除颅内血肿,及时解决了原发性出血,使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受损轻微,脑细胞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加大,是HICH病人抢救成功、改善预后的关键。但有学者提出过早的抽吸血肿易致再出血,且在6h内有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其出血尚未完全停止,加之在发病后的6或7h内病人血压不甚平稳,咳嗽、紧张、烦躁等均可使血肿继续增大,且此期病情仍在进展,危险性较大,病人不宜搬动,病后很少能在此段时间内将病人送到可穿刺治疗的医院,故在出血后6或7h以内行穿刺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
1.3以出血后6~24h内作为穿刺治疗时期的观点
Kanno对脑出血病人连续复查CT,很少发现在出血6h以后血肿有再增大者,故提出清除血肿的时期应在6~24h内进行。朱志辉对12例HICH病人在出血后6~24h内进行小骨窗清除血肿治疗,结果有效率66.7%.阎少琴等对出血后8~24h内的HICH病人行穿刺治疗,结果存活的10例中,近期疗效显著者7例,以后6例随访有5例恢复达到ADL1—2级,说明该时期穿刺治疗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降低了死亡率。并认为从不同穿刺时间比较,以8—24h疗效最好,尤其对病情进展快、血肿大者更应尽早抽吸治疗。故刘兴波等认为该时期抽吸血肿是防止脑疝形成、保证高质量生存的关键。Nguaen也认为此段时间清除血肿,只要不损伤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就不会发生再出血。尽管如此,仍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如王金钟等认为24h内穿刺引流,一方面病人处于严重的脑休克期,另一方面新鲜血易凝固不易抽出,达不到彻底消除血肿的目的,从而使拍血治疗成功率降低。而及时穿刺抽血,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降低致残是绝大多数学者抢救治疗HICH的共识,况且穿刺本身创伤很小,一般不会因此加重病情,加之尿激酶、液化剂、血肿粉碎针和血肿碎吸术等的合理应用,凝固的血块可及时被溶解液化或被粉碎成悬液,从而顺利排出颅外,故认为24h内穿刺治疗HICH成功率降低的观点较为片面。
1.4穿刺治疗的最佳时期综上所述,6或7h以内穿刺治疗是基于该时期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受损可逆,一旦解除血肿压迫,神经功能可望较大限度地恢复,但临床上很难选择病例,且此时病人病情不稳定,再出血的可能性加大等,6、24h内穿刺治疗是基于脑出血已完全停止,血肿不再加大,抽血后再出血的可能性小,且该段时间的病例易选择,术前准备充分,成功的希望大。故由此可见,发病后的6—24h内是穿刺抽血治疗HICH的较为理想时期。若出血量大,或有脑疝征象者,只要条件许可,仍可在6h以内抽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