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妇女的生理特点,妇女在经、孕、产、乳期间,易耗阴血,使机体处于血不足而气偏有余的状态。此时,机体易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以及冲、任、督、带损伤的病理变化,从而引起经、带、胎、产诸病。因此,中医妇女保健护理,重在气血调护、脏腑功能调护、情志调护与饮食调护。
(一)气血调护气血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动力。妇女“以血用事”,血为妇女之本,血赖气行。稍有感触,即可导致气血失调为患。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而产生经、带、胎、产诸疾。因此,调理气血在妇女保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病主要在气者,根据气虚、气陷、气郁、气逆之不同,而确定不同的护理重点,虚者补之,陷者举之,郁者散之、行之,逆者降之、平之。病主要在血者,根据血虚、血瘀、血寒、血热之分,分别运用补、消、温、清四法。通过调理气血,使气血调和,冲任通盛,则邪毒难侵,妇体自安。
(二)脏腑功能调护由于妇女经、孕、产、乳数伤于血,使阴血不足,阳气偏盛,易导致肾、肝、脾脏腑功能失常。因此在妇女保健中,宜依据辩证施护原则,正确运用滋肾补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等法则,调整与恢复妇女机体的功能。凡肾阴不足者,宜滋肾养阴,肾阳不足者,宜温肾补肾。凡肝失条达,肝气郁结者,宜疏肝解郁。肝郁化火者,宜舒肝清热。肝失濡养,宜滋阴养肝。肝阳上亢者,宜养血柔肝,育阴潜阳。凡脾胃虚弱,化生之源不足者,宜调和脾胃,以资化源。脾胃不和,胃气上逆者,当辨其寒热,或清热降逆,或温中降逆。根据妇女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还要分别重视肾、肝、脾三脏的作用。青春期前及青春期,多责之于肾,中年期重在调肝。经断之后,气血皆虚,重在健脾。五脏安和,则经脉流畅,可保身体无虞。
(三)情志调护妇女诸病与情志密切相关。尤其是过度的忧、怒、悲、恐,可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百病丛生。如郁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而郁结横逆,可致月经失调、痛经、行经吐衄等。忧思伤脾,脾气耗损则气血生化和统摄等功能受累,可致月经失调、闭经、崩漏、阴挺等。悲哀伤肺,肺主气,气虚则血行不畅,可致月经不调诸证。恐伤肾,肾失闭藏,则冲任不固,可致经、带、胎、产等病证。此外,情志不畅还可加重原有病证的病情。故妇女保健,应特别重视精神护理,经常观察病人情志变化,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说理疏导、移情相制、顺情从欲、气功调神等方法。消除其心理上的压力,通过谈心、释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病人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脏腑、气血功能恢复。
(四)饮食调护饮食是精气津液血脉的重要来源,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濡养的源泉。历代医家十分重视饮食调养对妇女保健的作用。《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主张治病当论药功,养病多用食补。根据妇女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应遵循辩证施护原则,进行科学的饮食调护。特别要注意,一是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使脾胃运化功能处于常态,“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二是饮食平衡。饮食偏嗜或偏废易导致营养成分失调。三是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干净,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四是饮食讲宜忌。《金匮要略》称:“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病为害,若得宜则补体,为害则成疾。”如行经期忌食生冷,否则易患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疾患。妊娠期或哺乳期宜食有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燥火食品,以免乳儿上火生疮。更年期,多见于肝肾阴虚甚或阴虚火旺,所以在此期内适宜吃些具有滋补肝肾、养血补血,滋阴降火的饮食。忌食辛辣香燥、耗伤阴液的饮食,并忌食肥甘厚味,及炸、烤、炒、爆的温热助火食品。肝肾阴虚者,宜食木耳、桑椹、山药、黑芝麻、甲鱼、淡菜等。阴虚阳亢者,适宜食鸭肉、牡蛎、海参等。心肾不交者,适宜食莲子肉、酸枣仁、百合等。脾肾阳虚者,适宜食羊肉、狗肉、栗子等。日常均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豆类食品,如:芹菜、元白菜、油菜、西红柿、胡萝卜、蘑菇、海带、红枣等,少食盐和糖,还可配合食用一些具有抗衰老作用的保健食品如蜂王浆、花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