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垂直距离(OVD)升高是口腔临床的常用治疗手段,比如颞颌关节病的治疗、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的矫正以及咬合重建修复等常涉及颌位的调整及咬合垂直距离的升高。患者能适应新建的OVD是咬合重建修复成功的关键。采用动物模型模拟OVD升高对了解其对口颌系统及全身的影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动物模型的建立涉及到所选择的动物种类、咬合升高材料、升高范围、观察时间和评价指标等。
用于OVD升高试验的动物包括豚鼠、大鼠、兔、猪、猴等。大鼠因下颌运动及颞下颌关节组织形态与人类相似,实验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常用于咬合创伤[7]及咬合升高动物模型的建立.由于临床上咬合重建修复一般在成人进行,且以中老年人为主,因此本实验选择40周龄大鼠建模。
OVD升高动物实验中常用方法有:在全牙列上粘固咬合板在双侧磨牙咬合面直接堆塑树脂[8].嵌体式咬合升高装置,在动物后牙预备洞型再粘固升高装置前牙升高,后牙被动萌出恢复咬合接触OVD升高装置要求易于成形、固位好、升高距离可测、耐磨耗且不磨损对颌牙等,但目前尚无理想方法。对于OVD升高范围,Yabushita认为Wistar大鼠咬合垂直距离升高2.0 mm为最大张口度的30%,属于生理性适应范围.
本实验中大鼠OVD升高距离设定为1.5~2.0 mm,在可适应范围内。咬合板采用精细印模和模型技术在体外制作并在口内调牙合、粘接,观察期间两种咬合板均达到良好固位与稳定效果。其中,Full-S制作过程中采用定量控制蜡型高度(在第一磨牙中央凹定点放置1.5 mm直径的不锈钢珠,充胶时去除钢珠,完成后用卡尺测量),保证了每个大鼠咬合板双侧高度相同。而Post-S的钢珠直接埋置在双侧第一磨牙作为高度导向,具有双侧对称平衡性,X线标记性。两种咬合板均可在粘结前和取材后直接测得各点厚度,以便评估升高距离和磨耗量,这与在口内直接粘接咬合面干扰物的方法有更好的可控性。另外,试戴调牙合及粘接过程由同一名操作者完成,可保证每只大鼠左右两侧咬合板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