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病因主要为喂养不当,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
喂养不当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是疳证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脾常不足”,常由乳食太过或不及所伤。太过是指乳食失节,饥饱无度,过食肥甘厚腻之品,生冷不洁之物,以致食积内停,积久成疳,正所谓:“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不及是指乳食喂养不足,如小儿生后缺乳,过早断乳,未及时添加辅食,以及因食物数量、质量不足,或偏食、挑食,使营养精微摄取不足,气血生化乏源,不足以濡养脏腑肌肤,日久成疳。
疾病影响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反复感染,或经常呕吐,慢性腹泻,或时行热病,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导致脾胃虚弱,化生不足,气血俱虚,阴液消耗,久则致成疳证。
禀赋不足父母精血不足,或孕妇患病遗害胎儿,或孕期用药损伤胎儿,以致早产、难产、出生低体重等。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运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形成疳证。
疳证日久,气血虚衰,全身失养,必累及其他脏腑受病,而出现兼证。如脾病及肝,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肝之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可见两目羞明,眼珠混浊,白翳遮睛之“眼疳”;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内炽,循经上炎,则见口舌糜烂或生疮之“口疳”;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则易反复外感,或出现咳嗽、潮热等“肺疳”;脾病及肾,肾主骨,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则骨骼畸形,出现“鸡胸”、“龟背”、肋缘外翻等“骨疳”;脾病日久,中阳失展,气不化水,水湿泛溢肌肤,出现全身浮肿之“疳肿胀”等。脾虚气不摄血,血溢脉外,可见皮肤紫斑出血;甚则脾虚衰败,元气耗竭,阴阳离绝而卒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