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慢性心力衰竭,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也称中枢性发热,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颅内压增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等。树图思维导图|搜索整理
4、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2)临床过程与特点
在临床上,发热的过程大致可分为3期,各期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异。
体温上升期:此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畏寒或寒战,口唇发绀,自觉外界非常寒冷。
高温持续期:是体温达高峰并保持于一定水平的时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速加强,头痛,烦躁和口渴等。此时可有小量出汗。
体温下降期:由于机体的自卫作用,致热原已被清除,或因病人接受了解热药物治疗,体温调节中枢会使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从而导致体温逐渐下降,达到正常水平。此期多有大量汗出。
(3)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是指发热时的体温曲线类型,在临床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意义。
稽留热:是指体温明显升高在39℃~40℃及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