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腹胀就是其最早期的症状表现。如果不予以重视,会逐步发展成为胃炎、胃溃疡、胃下垂等。因此,对于夏季饮食,合理控制饮食是基础,同时配合自我推拿,可有效缓解腹胀等不适,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营养吸收。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可有效改善腹胀症状的要穴——中脘穴。每天坚持自我推拿,可有效预防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的出现。
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腑会中脘,顾名思义,此穴可治疗腑之疾患。那什么是“腑”呢?胸腹部蕴藏着人体的诸多脏腑,通俗地讲,脏是实质性的器官,蕴藏着人体的精微物质,而腑的构造则相对“空虚”,它可以产生和输送精微物质,但却不能储存,如胃是受纳、腐熟水谷的器官,属于腑,一旦胃中停滞食物就会造成食积。中医讲“不通则痛,不通则病”,食积停滞胃部,就会产生腹胀、腹痛等症状。古人也经常使用针刺或推拿中脘穴来治疗胃胀,即治疗有形之胃腑,如《针灸甲乙经》曰:“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以上症状均是指胃腑腐熟运化功能失职,中伤于食,脘腹胀满的情况。
此外,中脘穴还是胃之募穴。换句话说,就是胃口不舒服,直接刺激胃的募穴,就可以缓解胃部的不适症状。而中脘穴就是承担这个职责,在发挥消积化滞、调理中焦、补益中气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自我推拿的主要施术穴位之一。《灵枢·海论》云:“胃者,水谷之海。”推拿中脘穴还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水谷之海”来调节胃的腐熟吸收能力。部分人对针刺存在一定的心理恐惧,因此推拿作为一种无创的绿色疗法更容易被接受。通过自我推拿手法刺激中脘穴可促进胃肠蠕动,并帮助食物腐熟转运,用以预防和治疗饮食积滞导致的腹胀等症。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推拿中脘穴的治疗作用,我们还可以有趣的将其比喻为“斡旋”。以夏季高发的腹胀为例,当暴饮暴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时,气与湿结在中焦,气机受湿气所困,水湿之气无法化解,两者互相牵制,造成恶性循环。这里的“斡旋”又像是交通警察的作用,甲车(湿)与乙车(气)在十字路口(中焦脾胃)相撞,造成双向的交通拥堵。本来两边都是高速运行,但出了事故,成为一个互相争抢的局面,结果自然是更加的拥堵,这时候需要一个“强制力”将两方面的矛盾化解。“斡旋”之力虽作用于中焦方寸之间,却似将无穷力劲蕴于其中,从而加快了脾胃气机的运转传输,调畅了五脏气机。通过斡旋的作用改善气机不利的现状。虽于此一穴施术,却以点带面,作用广泛而持久。上可调气治神,下可通行水道,三焦之往来,气血之流注,皆因此而顺。
此外,为了增加保健养生的作用,再为大家介绍3种配合方法:
仰卧位或站位,双手重叠,以掌心置于脐旁,适当用力围绕肚脐做顺时针、逆时针环形摩法各100次。本法可促进腹部气血的流动,消积散结,从而畅达胸腹,维持气机的正常运转。
患者仰卧位,右手横置于右腹外侧,左手同样横向叠放于右手之上,右手掌根以斜向上的力将腹部推向左侧端,操作的同时左手辅以用力;然后右手除拇指外的四指呈钩状,着力于左侧腹外侧,以斜向上的力将腹部推向右侧,操作的同时左手辅以用力,往返操作20次。本法可有效疏通积聚于腹部积聚之气,使脏腑气机恢复正常。
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置于足三里穴(手掌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并拢,将手掌的示指侧面放于髌骨外侧的凹陷,即外膝眼穴上,小指侧水平面与小腿前侧骨骼的交点稍外侧就是足三里穴,按之会有明显酸胀感),按揉50次,力量稍重,可以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的作用。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人体上腹部,脐上4寸。取穴法:左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并拢,手掌面紧贴于腹部脐上,食指在上,小指在下,小指下端位于肚脐之上,同时将右手的拇指置于左手食指之上,而右手拇指上端的水平线与垂直肚脐的直线相交点即为中脘穴。简易取穴法:胸骨下端与神阙穴(肚脐)连线二分之一处即是中脘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