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充满了巧合。就在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之际,中国本土汽车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世界著名汽车制造商沃尔沃,而后者的前东家正是深陷泥潭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福特。
这笔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还被视为美中之间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隐喻。美国行业数据咨询公司Dealogic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的资产收购涉及金额达39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接近四倍。相比之下,美国公司2009年在中国大陆进行的资产收购涉及金额仅为30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暴跌了80%。中国在美国资产收购金额首次超过了美国在中国的资产收购金额。
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角,大多来自资源垄断型或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比如能源、金融等领域,而这又是国有企业的强项。吉利虽然以民营身份收购沃尔沃,但若不是背后国有商业银行的鼎力相助,“蛇吞象”的奇迹根本不会上演。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并购路径,应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即先向海外市场出口产品,然后在海外建厂,通过建厂来了解和熟悉国外的法规,最后再进行海外并购。
事实上,路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现实。在长江商学院教授滕斌圣看来,意欲国际化的企业应该根据所在行业的不同特点,即行业集中度、行业发展的成熟度、行业的国际化程度,结合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来选择适宜的战略。
政治与法律风险。在跨国并购或投资过程中,企业往往会遭遇政治风险。而一些西方国家把中国当成潜在威胁加以防范,因此会对各种影响其经济命脉的并购予以约束,尤其是对资源企业的并购。甚至对所在国经济社会影响较大的非资源类并购,也会受到各种冲击。
财务风险。跨国并购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多数企业国际化的目的是拓展市场,因而有时会不计成本,导致财务风险积累。企业兼并所需巨额资金,使用自有资金会增加投资风险,使用借贷资金会增加融资成本,同时还要考虑汇率风险。而被收购企业的债务虽不一定体现在收购价中,但会给日后的经营活动带来负担。同时,如果目标企业买得太贵,也会加重未来财务负担。
管理风险。海尔、联想、TCL等中国优秀企业在中国相对不规范的市场环境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然而,这些在中国行之有效的经营手段、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大多不适用西方的模式和习惯。当这些企业并购欧美企业时,将会遇到巨大的管理挑战。
长江商学院通过研究过去几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案,总结出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四种路径。这四种路径是:一、本土防御战略,获得国外企业的技术、资源和其他竞争要素,强化其在国内市场已有的优势地位;二、本土扩张战略,通过获取所需技术、资源和其他竞争要素,实现在国内市场扩张的目的,以逐步取得领先地位;三、国际防御战略,进一步巩固企业的个别产品在国际市场已经获得的竞争优势;四、国际扩张战略,拓展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并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