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问题中,最说不清的是平台贷款的规模,此外还有风险,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化解风险。从短期来看,让银行对贷款项目严格把关是比较有可操作性的做法;从长期来看,最根本的解决手段还是理顺各级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让投资、政府、银行各走各的道,各压各的辙。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给出的定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央行称,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平台数量增长过快,贷款规模迅速扩张,相关运营问题逐步出现,潜在风险引起关注。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种种问题中,最说不清的是平台贷款的规模,愿意给出详细统计数据的部门很少,而且不同部门的统计数据也有巨大差异;看不清楚的还有风险,业界都说风险很大,主管部门却强调一切尽在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化解风险,从国务院出台文件化解平台贷款风险已有年余,至今未见突破性进展。
央行日前公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披露了平台贷款的调查数据,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其中,县级(含县级市)平台约占70%。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年末,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
这是到目前为止来自官方的最为权威的数据,但是根据这一数据却能得出非常令人担忧的结果。以30%的比例估算,2010年底的平台贷款规模将达到14万亿元,这高于之前的任何预测数据。
据了解,数据差异缘于统计口径不同。央行更加关注总量层面,统计的口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银监会更加注重风险监管,使用的是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央行的统计口径较银监会的更加宽泛,从而导致数据差异。
高盛高华的研究报告认为,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更为准确,2010年此类贷款规模约为人民币9.1万亿元(在人民币贷款中占比17.8%),在其中约有2.8万亿元重新归类为商业贷款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应为6.3万亿元(占比12.4%)。
不管是9万亿还是14万亿,其背后隐藏的风险都是不容忽视的。平台贷款的风险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是现金流不足、抵押物缺失等原因导致的还本付息困难,接下来的便是银行的坏账风险;二是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引起财政收支方面的困难。前一个涉及到银行体系的安全,后一个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安排,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是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
兹事体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国务院去年6月份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了一些亟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融资规模迅速膨胀,运作不够规范;地方政府违规或变相提供担保,偿债风险日益加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意识薄弱,对融资平台公司信贷管理缺失等。
有预测认为,平台贷款当中可能会有20%的比例风险较高,若这部分贷款成为坏账,将会吞噬掉目前银行体系的全部拨备。
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平台贷款引发银行危机的担忧没有必要。与南欧及其他国家公共债务不同,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贷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非为政府运营支出融资。债务的增长同时带来了政府资产的增长,债务增长并未导致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恶化。
与此同时,许多项目确为所需,因而能产生足够的收益来偿还债务。从宏观角度看,中国货运占全球总量的25%,但中国的铁路网仅占全球总规模的6%,这意味着中国铁路投资的收益远高于全球平均数。事实上,上市公路企业的盈利水平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居于前列。
平台贷款的监管思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存量部门风险的化解,二是对增量部门的控制。去年国务院出台的文件当中明确,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原则进行全面清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对增量的控制也取得了进展,据央行提供的数据,各地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工作有效推进,2010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持续高增态势有所缓解。与上年末相比,2010年年末多个省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速回落明显,由50%以上降至20%以下。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依靠财政性资金偿债的公益性项目融资平台公司得到重点清理规范,贷款平稳收缩。
日前有消息称,相关部门拟于6月到9月期间,处理2万亿至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做法是将部分债务转入数家新设立的公司,并解除省级及市级政府机构出售债券的限制。不过,这一消息并未得到权威部门的确认。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做法类似银行改革过程中的剥离不良资产,可以作为一种选择,最终的损失可能会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和投资者之间分配。
化解平台贷款的根本之道在银行之外。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建议,应该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地方财税体系;同时,建立地方财政资产负债表,推动政府负债的显性化和财政的公开化,提高债务信息透明度,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问责机制。
他说,对于政府和准政府主体发起的投资项目,可通过区分为经营性和公益性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并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应治理机制。对于经营性项目,实施商业化运作,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对于公益性项目,落实显性财政补贴制度,根据财政预算资金来源合理安排建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