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创作了很多的咏物写景诗,这些诗歌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极富有情致。正如清人赵翼《瓯北诗话》中评价苏轼那样:“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意。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他的一些诗作,描写景物如同行云流水般信手拈来,不事雕琢。
如《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对宋代一位僧人所画的一幅鸭戏图,但苏轼在写此诗时,却做到了“得意而忘形”,既没有离开原画面的景象,又创造了新的意向和意境。此诗主要描写了水乡的春色,首句先从竹外开放的桃花来点染初春之景,之后将视角转入水中嬉戏的鸭子,鸭子在水中自由欢乐地游动,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地回春的温暖,使读者产生一种共鸣,仿佛能够感受到春水的暖意和春天带给人的振奋与欣喜。后两句写到万物复苏,竞相生长的春景。蒌蒿满地生发,芦笋也才刚刚冒出尖芽,而这个时节却又正好是河豚开始沿着江水上游之时,这正好与前面的“春江水暖”相呼应,从另一个视角向读者传达了诗人对盎然春意的一种富于审美情趣的新鲜感受。虽写了竹子、桃花、春水、鸭子、蒌蒿、河豚这一系列的事物,但却极为巧妙地将这些不同的意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构造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水乡春色图。正如王伯敏评价此诗:“他把景致写活了,使读者觉得这首诗中有画,意味无穷。”
苏轼此类诗歌的创作,语词优美,意境深远,让人真正感受到了苏轼诗的“行云流水”、“触处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