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巴西里约奥运会正在举行,举办奥运会将带来的巨大经济推动力,已为世界各国所共识。但是在奥运会引入商业化运作之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非商业化、非职业化和非政治化,曾经是奥林匹克的三条准则,但这个让奥林匹克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谦谦君子”的形象准则,却被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彻底打破。
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1970年该市决定申办奥运会时,市长德拉波(JeanDrapeau)慷慨表示:“我们承诺,在加拿大、在蒙特利尔,我们将向世界推出一个真正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的、既简朴又有品位的奥运会。”故事的开始总是很美好,但接下来的走向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由于加拿大人以热情代替理智,从而导致预算不断超出,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最初预算为1.25亿美元,这个预算后来完全失去控制。组委会大兴土木,在城北地区开辟奥林匹克中心,新建大型主体育场、游泳馆、自行车场、奥运村等,豪华的基础设施耗费了巨额财政资金。预算28亿美元的主体育场建筑,结算涨至58亿美元;组织费用原计划为6亿美元,实际用了7.3亿美元。
当时的蒙特利尔正处于20世纪60年代末两方国家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多次追加经费、建筑工人长期罢工,导致工期一拖再拖,直到奥运会开幕有的工程还没有结束。轰轰烈烈的10多天后,留下的足巨额债款,亏损达10亿美元以上。此届奥运会后,蒙特利尔公民承担了一个新税种——奥运特别税,而且一交就是30年,直到2006年11月才还完1976年欠下的债务。而此时,体育中心又面临一个新问题:体育场顶棚需要更换,市政当局仍需拿出一笔不小的资金。
巨额亏损也给蒙特利尔公民留下了长期的心理阴影,市民们不愿再为耗资上千万的体育赛事提供资金。在2005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举办权问题上,因为民众不支持,致使蒙特利尔组委会负责人德罗什压力巨大,于同年2月2日饮弹自杀。
蒙特利尔奥运会后,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成立了调查委员会,于1980年6月5日公布的调查结果认为,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个“简朴”的奥运会,最后竟然变成了吞食巨额资金的“元底洞”,蒙特利尔的遭遇震惊了全世界,以至于产生了一个奥运史上的专业术语——“蒙特利尔陷阱”。
此后,举办奥运会赔钱令不少城市对申办奥运会“望而却步”,甚至严重影响了1984年奥运会的申办,原来准备申办的国家纷纷退出行列,竟然出现只有洛杉矶一个城市申办第23届奥运会的窘境。“蒙特利尔陷阱”使得国际奥委会必须重新审视:什么道路可以拯救奥运会?或许如今将体育纳入市场经济,走企业化道路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