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线下企业,主导的理论基础是厂商论,以覆盖地域为核心竞争力(销售职能),进而主要与中间商沟通实现渠道销售(营销职能),而品牌主要解决定位和消费者沟通的问题,帮助中间商卖货,同时研发在前,服务在后形成支撑(非数据化产品)。
在互联网的线上企业,以数据产品的销售为特征,销售+运营+CRM合并成“体验运营”,“CRM+品牌+产品+服务”合并成“创新人”的“定位与创新”职能。
所以在O2O实施的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首先在非数据企业设立CRM职能,这个职能形成公司的新后台(还有采购、人力与文化、财务等后台职能),并有意识地调整销售和营销为“体验”职能(对应运营),品牌和产品为“创新职能”。
逻辑梳理清楚,似乎只要选择一个CRM平台即可,其实CRM平台的选择并非容易的事。有诸多公司在做这样的事情,像SAP这样的企业管理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大的CRM系统,而用友金蝶这样的公司也在做这样的事情,CRM软件服务商也在这样做,电子商务公司的开发模块中也有CRM的数据系统。而板砖大余认为,以微信为模型的CRM系统才是符合数据化生产时代的模型。
板砖大余在负责乐蜂网的CRM业务期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CRM如果只是封闭的数据系统,例如进销存软件,则不能影响到消费者;如果单纯地植入短信、彩信、E-mail数据来做推送,则只是单向的推广,我们并不知道用户想要看到什么。而只有和社会化的媒体结合成为SocialCRM(社会化的客户关系管理)才有价值——这将从用户角度来发现需求,并及时响应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服务。前文讲述过小米利用微博来进行客户服务的案例,这就是CRM的思路,微博是SNS六度分隔原理的社会化媒体,公开的社会化服务,将带来品牌的迅速扩张,积累品牌口碑——这才是合适的解决方案。只不过微博的六度分隔原理决定了它是一个“弱关系”的CRM,适合品牌口碑的传播,不适合品牌的深度服务。
微信出现之后,板砖大余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强关系的CRM”,熟人的社交圈将让CRM的价值传递——即利用熟人之间的信赖度传播信息。这将带来强大的销售,而微信和微博一旦打通,微信将形成深度沟通,微博将形成广度沟通,所以微信、微博是数据化时代传播的核心工具。换言之,微信模型就是数据化生产时代的CRM模型,而品牌传播则依靠微博来进行。
阿里推出来往,按照马云的说法是不愿意让腾讯将微信做成游戏来赚钱,而腾讯反击说阿里惧怕微信。马云当然不会透露其战略意图,其目的在于:来往是未来的阿里系的CRM系统,他将通过它来管理所有的消费者、商家,对于消费者可以及时服务,且消费者之间可以相互关注并形成SNS。对于商家,类似于“双十一”这样的活动,他们只需要在来往中告知即可,这是非常高的沟通效率,且是点对点的沟通。而来往只要区分商家号和消费者号即可——这和微信的个人号、订阅号、服务号是异曲同工,个人号就是消费者号,订阅号是基于RSS(简易信息聚合)订阅原理来推出的服务号类型,个人和组织都可以申请;而服务号则是为组织(商家)提供,在来往的体系中,数万个商家立即可以充实来往的服务号,而部分有影响力的个人(商家中的CEO们)则可以推出订阅号,如此一来,来往的未来和使用前景不在微信之下。